钟友彬简介

钟友彬(1925-2009),男, 生前为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首钢医院精神科主任医师。擅长神经症的心理治疗。先后发表论文63篇,其中代表论文为“神经衰弱病人对心因的否认”;“精神症状病人心理分析”等,被称为中国的“弗洛伊德”,声望极高。

生平简介

钟友彬先生1925年4月24日出生于山东省藤县(现在的滕州市,隶属于枣庄市)。1945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2年毕业留校,在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从事精神病学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对神经衰弱进行研究,写出了《神经衰弱对心因的否认》,提出了心理因素对心理疾病的影响。并开始用精神分析对神经症等心理疾病的治疗和探讨。

1965年调至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开展并建立了精神病人防治网,精神病人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迅速康复,复发率大大降低,创下了全国最好记录。减少了病人痛苦和家属、单位的负担,保证了社会的安定,使首钢职工和家属中的精神病人得到有效地管理。1987年被评为北京市精神病管理先进小组。

与此同时继续对神经症(如强迫症、恐惧症)及性变态等心理疾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进行研究,取得了明显突破性进展。卓有见解的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心理治疗方法《认识领悟疗法》,在心理治疗史上写下了独特的一页。被《时代周刊》、法新社、安沙社、意大利晚邮报、法国电视台采访、拍片,接到哈佛大学的邀请,被同行誉为中国的弗洛伊德。

1982年8月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合作开办了北京市最早的心理咨询门诊,接待来自全国各地患有心理疾病的疑难病人,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的先河。曾担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性学会理事等职务。

出版著作数十项,其中代表著作《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1988年,辽宁出版社);《心理与疾病》(1993年,人民出版社)。 其他重要著作有:《认识领悟疗法》、《现代心理咨询-理论与应用》、《神经衰弱》、《心理冲突与解脱》。

他先后发表了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有:《神经衰弱对心因的否认》、《神经衰弱解体了吗?》《性变态的病理心理本质和发病机制》、《认识领悟疗法的要点及其对强迫症的治疗》《恐人症的病理心理本质和发病机制探讨》;并通过论文最先把《森田学说》、《咨客中心疗法》介绍给国内的同行。

2009年3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认识领悟疗法”创始人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精神医学界受苏联影响,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说成为对神经症的权威解释。钟友彬敢于向巴甫洛夫质询指出心理因素是神经症的致病根源。

通过对巴甫洛夫的质疑,促使他转向对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学习。并与志同道合的王景祥医生一起讨论,偷着实践,对几个强迫症和恐怖症病人进行了试验性治疗。文化大革命中,试验被迫中止,文化大革命后期钟友彬又重新开始治疗研究。80年代以后,钟友彬的工作进展较快,到1988年,钟友彬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出版,标志着钟氏领悟疗法正式诞生。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为中国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为中国式心理分析,或称“钟氏领悟治疗法”。

认知领悟疗法就是要找出一个人不现实的、不合理的或非理性的、不合逻辑的思维特点,并帮助他建立较为现实的认知问题的思维方法,来消除各种不良的心理障碍。在生活中,有时我们的主观愿望和现实往往不能相符,问题是要善于不断调整自己的愿望,要从实际出发,如果明白这一点,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困扰。特别是患了某种疾病后,要学会在感情上容忍和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活动,并感受其中乐趣。同时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正确对待生死观,成为生活的强者。另外,如果遇到一些与自己有较大关系的问题时,可能会产生焦虑、紧张、困惑,这时必须要识别不正确的自动思维,要了解其认知的错误之处,然后进行真实的检验,这是纠正不良信念的关键所在。而且要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要难行能行,能忍能忍,要学会忍,忍是意志力的表现。心理创伤会诱发躯体上、心理上的疾病,关键是要正确对待,及时排遣,所以,正确地认知事物是防止产生心理上、身体上病态的一个重要方面。

钟氏治疗法

钟友彬先生认为,中国人至少有以下两方面的生活习惯,与传统认识、心理动力学的原理相近:

(1)相信幼年经历或遭遇对人的个性及日后心理健康有重大影响。幼年和成年心理特征的连续关系。

(2)他们认为,可以从成年人的观念、作风和行为中看出他幼年时期受到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一向不知节俭,随意抛弃食物而不觉心疼,就可推想他幼年时期多半没有经历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苦劳动,没有受过劳挨过饿。成年人的其他观念作风也莫不如此,都可从他们的日常行为中,看到幼年时期留下的痕迹,尽管自己不一定能意识到。综合上述情况,钟先生提出了认知领悟疗法的心理病理学说,认为:“‘病症的根源’在于儿童时代受过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引起的恐惧在脑内留下的痕迹,在成年期遇到挫折后就会再现出来影响人的心理,以致必须用儿童的态度,去对待本来不值得恐惧的事物。”由于症状都是幼年斯经历的恐惧在成人身上的再现,因此症状的表现必须带有幼稚性,具有不成熟的儿童式的心理表现。

对于具体症状的心理病理表现,钟先生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主动参加过与同龄异性伙伴的性游戏,并有过快感经验,这些经历虽被遗忘,但印象并未消失,已进入无意识领域。某些个性腼腆的人成年后在激发因素作用下,可能不自觉地用幼年期的性取乐方式,来解除成年人由于心理困难而引起的苦闷,或满足成年人受到挫折的性欲,即演变成性变态。幼年期曾有过主动参与的性活动经验,在青春期前由于社会意识和道德的增长,将会对其产生自责、自罪、悔恨和羞耻感,这些负性情感和不成熟的评价,往往会阻碍心理的正常发育。到青春期性成熟需要寻求异性伴侣时,便会影响与同龄异性的正常交往,出现各种羞耻和自愧的表现,最后出现过敏性关系妄想,认为别人都已看出了他们的“坏”思想,从而回避他人的目光,形成对人的恐怖。这就是恐怖症产生的主要心理病理根源。人们幼年时期的精神创伤或幻想引起的恐惧体验,虽然被潜抑到无意识而被遗忘,但并没有完全消失,成年后在一定诱发因素的作用下,这种幼稚的恐怖情绪就会再现出来,并不自觉地运用幼年方式,以此排解这种幻想和恐怖情绪,表现为强迫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