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人性的复归
1.《哀悼基督》
乔托·迪·邦多纳。 《哀悼基督》是乔托在1305年至1306年为意大利帕多瓦的阿雷那礼拜堂所作的装饰壁画之一。这幅画取材于《新约》故事:耶稣基督被人诬告企图推翻罗马统治而遭到逮捕,经受了百般的凌辱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这幅画就是描述了耶稣死后刚被人从十字架上卸下来的场景。他的母亲以及亲友和门徒来到他的身边哀悼,死后的耶稣几乎全身赤裸,圣母玛利亚紧紧抱住儿子的头,悲痛地端详着耶稣的脸庞,似乎不愿意相信儿子已经离去。耶稣头部上方的两个女信徒双手合拢,掩面而泣,脸上露出悲痛的表情。呆坐在耶稣头边有一个女信徒,耷拉着头,右手托着耶稣的头。穿红衣服的门徒约翰身子前倾,凝视着耶稣的身体,大力张开的双臂流露出绝望和悲痛之情。在耶稣的脚边,一个女信徒用手托起耶稣的双脚,他在仔细的打量着耶稣被钉子钉过的伤痕。其他几位信徒虽然形态各异,但是无不流露出对耶稣的留恋和悲痛。画面上方有许多小天使在飞翔,它们在引导耶稣的灵魂回到天堂。画面的背景有一棵枯树,那枯枝败叶的萧条形象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整个画面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气息。 在画面的结构布局上,乔托打破了中世纪圣像绘画对称、稳定的构图传统,将整个场景安排在画面下半部的直角三角形区域。一面半人高的斜坡构成三角区域的斜边,将它与画中的山野和天空分隔开来。在这个狭小的区域内,死去的耶稣和为他哀悼的玛丽亚、圣约翰等人挤在一起,场面是紧张而压抑的。区别于中世纪的宗教画,耶稣并没有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而是被放在左下角。玛丽亚等人都表情沉痛,悲伤地凝视着耶稣。画面前景中还有两个背对观众的女性形象,她们屈腿坐着手扶耶稣,低垂着头,从佝偻的后背,也可看到他们忍受着巨大的悲痛。圣约翰显然对耶稣的死亡很吃惊,他急匆匆地跑来,俯身探看耶稣,双手惊疑地向身后展开。在他的对面,抹大拉的玛丽亚一面伤心地俯身望着耶稣,一面向身后的人群挥手示意,让他们不要打扰耶稣的安宁。 在这幅画,乔托运用的并非宗教画中图解式的绘画,而是以逼真生动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悲悼耶稣的情景。在乔托这里,绘画的整个概念发生了变化:绘画不再是用图像来写作或复述文字内容,不再是宗教或文学的“传声筒”,而是通过创造幻象使故事重新发生在我们的眼前,绘画开始作为独立的形式出现。 图片来源于百度 2.《犹大之吻》
乔托·迪·邦多纳。作于1305年左右,湿壁画,200×185厘米。存于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 作品取材于《圣经》故事,犹大是耶稣的门徒之一,后来出卖了耶稣。画面中描绘的是在逾越节的晚餐桌上,耶稣指出犹大是出卖他的人。犹大知道自己已经暴露,就提前溜走,立即去给敌人引路前来捉拿耶稣,他以亲吻作为暗号。画面上表现的是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画面上耶稣双目盯紧犹大,满眼怒火;犹大则十分紧张。四周则充满着骚动,气氛极其悲壮。这幅画虽然是圣经故事,但从生活的光明和黑暗两个方面表现了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表现了正义与邪恶的搏斗。整个画的光线、色彩、构图都集中在中心人物形象上,犹大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画家用画笔赞颂了光明、正义的化身——耶稣,鞭挞、揭露了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犹大。 图片来源于百度
3.《纳税钱》
图片来源于百度
4.《失乐园》
《失乐园》是马萨乔于1424年到1427年为布兰卡契家族礼拜堂所作的祭坛壁画,取材于亚当和夏娃由于偷吃了智慧果而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故事:上帝按自己的样子创造了亚当,又从亚当身上取了一根肋骨,创造了他的伴侣夏娃。亚当和夏娃住在伊甸园里,上帝禁止他们吃生命树和善恶树上的果子,但是蛇引诱夏娃和亚当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子,顿时两人眼睛发亮,发现自己赤身裸体,有了羞愧之心,采下树叶来遮挡身体。上帝知道此事后,担心他们继续偷吃果子和自己一样永生不死,于是派天使将他们逐出伊甸园,流放到大地,亚当和夏娃就成了人类的始祖。 图片来源于百度
5.《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题材取自圣经,表现的是耶稣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时,宣称十二人中有人出卖了他,翌日即被捕处死这瞬间的情形,这幅画是达芬奇应米兰大公斯福查的委托为米兰修道院食堂所作的一幅壁画。整幅壁画中的人物一字排开,以耶稣为中心,其12个门徒每三人一组,人物刻画丰富又不呆板,充分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画面虽然描绘的是一瞬间的情景,却有无限延伸的意境。达芬奇将犹大被揭穿时惊慌的表情和手握钱袋的紧张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背景窗子衬托出耶稣清晰的头部,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而犹大的原型就是米兰修道院的“告密者”院长,十分符合叛徒犹大的性格。这幅大型壁画表现的虽然是圣经题材,但却充满世俗情感,并不呆板冷峻,人物众多却能有序生动地排列,可见达芬奇的艺术成就,这幅作品却仍然代表了文艺复兴的高峰。
《最后的晚餐》自中世纪以来已有多人画过无数次,达芬奇的前辈卡斯塔诺(1390—1437)画的《最后的晚餐》,在佛罗伦萨已早获盛名。达芬奇之前人画的《最后的晚餐》中的人物,大多是围桌而坐,或是使徒们坐在一面,基督坐在对面(如卡斯塔诺的画),而达芬奇的构图则让人物全都面向观众,坐在正中的基督,头部正好受到中间窗户亮光的衬托,十分突出。这幅作品画在米兰圣马丽亚教堂餐厅的正面墙壁上,从一定的距离看,画里屋顶和墙壁的透视线与餐厅建筑实际的透视相衔接。可以想象,在这个餐厅用饭的僧侣和信徒们,恍忽之间会感到餐厅的深处,画中的人物在和他们一起进餐。而此刻,基督正平静地说出了那句惊人的话:“你们之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这句话就象一块石头投入了水中一样,激起他两旁使徒们的层层波动。
图片来源于百度
《蒙娜丽莎》以一个世俗生活中年轻女性的温雅的微笑,将视角从宗教转向现实生活,揭起了人性觉醒的旗帜,赞颂了生命的可爱,这正是达芬奇的人生哲学的形象的体现。《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右手,被誉为美术史上最美的一只手。与现代精巧的摄影相比,人们仍可看出,这只手更有体积感,更有重量,尤其是更富于生命力,更多地显示出艺术家劳动的印记,同时也体现着当时绘画水平的进步和发展。他在油画上,创造了一种被当时人称为“薄雾法”的绘画技巧。在他的画笔下,人物的骨骼、肌肉都十分结实,可是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使人物如罩在一层薄雾中间;按中国古代画论的说法,这正是一种“气韵生动”的要求。 图片来源于百度
7.《雅典学院》
《雅典学院》(La
scuola di
Atene),一译《雅典学派》,是拉斐尔创作的一幅壁画,现存于罗马的梵蒂冈博物馆拉斐尔画室中。这副画中透视点的二人分别为柏拉图(右)及亚里士多德(左)。人群后、左、右两边墙壁上的是阿波罗及雅典娜二神的雕像,此外还包括苏格拉底、色诺芬、哲学家狄奥金尼斯(坐在台阶上)、唯物论者赫拉克利特,还有毕达哥拉斯(他正拿着书写板计算)、罗马的普洛丁诺斯以及头戴波斯帽的袄教创始人查拉斯特等人等学者,都是教皇喜欢的范畴。 图片来源于百度
8.《西斯廷圣母》
在这一幅《西斯庭圣母》却兼具两种秉赋,圣母既像一位善良的民间女性,又具有女王式的严肃性。圣母抱着圣子降落人间是为了献出自己的儿子。西斯庭圣母所具有的文雅、温柔与美貌,致使一位俄国画家感慨地赞美道:“拉斐尔画的圣母,本身就是对人类的想象力的创造。”这一庄严而典雅的圣母形象,可以说是画家所有圣母像中集大成者,是他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 图片来源于百度
9.《创世纪》
《创世纪》完成的时候画面上人物达到300多人,分成中央和左右两侧三个部分。西斯廷教堂天顶画是米开朗基罗在绘画创作方面的最大杰作。它分布在该教堂整个长方形大厅的屋顶。整个屋顶长36.54米,宽13.14米,平面达480。其中《创造亚当》是整个天顶画中最动人心弦的一幕,这一幕没有直接画上帝塑造亚当,而是画出神圣的火花即将触及亚当这一瞬间:从天飞来的上帝,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像接通电源一样将灵魂传递给亚当。这一戏剧性的瞬间,将人与上帝奇妙地并列起来,触发我们的无限敬畏感,这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体魄丰满、背景简约的形式处理,静动相对、神人相顾的两组造型,以与多、灵与肉的视觉照应,创世的记载集中到了这一时刻。上帝一把昏沉的亚当提醒,理性就成了人类意识不停运转的"机器"。亚当慵倦地斜卧在一个山坡下,他健壮的体格在深重的土色中衬托出来,充满着青春的力与柔和。他的右臂依在山坡上,右腿伸展,左腿自然地歪曲着。他的头,悲哀中透露着一丝渴望,无力地微俯,左臂依在左膝上伸向上帝。上帝飞腾而来,左臂围着几个小天使。他的脸色不再是发号施令时的威严神气,而是又悲哀又和善的情态。他的目光注视着亚当:他的第一个创造物。他的手指即将触到亚当的手指,灌注神明的灵魂。此时,我们注意到亚当不仅使劲地移向他的创造者,而且还使劲地移向夏娃,因为他已看见在上帝左臂庇护下即将诞生的夏娃。我们循着亚当的眼神,也瞥见了那美丽的夏娃,她那双明亮妩媚的双眼正在偷偷斜视地上的亚当。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上,同时描绘出两个不同层面的情节,完整地再现了上帝造人的全部意义,这是何等高超的绘画技艺。
图片来源于百度
10.《大卫像》
米开朗基罗。
作品取材自《圣经》故事:大卫是曾经杀死侵略犹太人的非利士巨人歌利亚,保卫了祖国的城市和人民的英雄。在作品创作中,米开朗基罗没有沿用前人表现大卫战胜敌人后将敌人头颅踩在脚下的场景,而是选择了大卫迎接战斗时的状态。
大卫被刻画成一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的青年壮士形象:他充满自信地站立着,英姿飒爽,左手抓住投石带,右手下垂,头向左侧转动着,面容英俊,炯炯有神的双眼凝视着远方,仿佛正在向地平线的远处搜索着敌人,随时准备投入一场新的战斗。大卫体格雄伟健美,神态勇敢坚强,身体、脸部和肌肉紧张而饱满,体现着外在的和内在的全部理想化的男性美。这位少年英雄怒目直视着前方,表情中充满了全神贯注的紧张情绪和坚强的意志,身体中积蓄的伟大力量似乎随时可以爆发出来。与前人表现战斗结束后情景的习惯不同,米开朗基罗在这里塑造的是人物产生激情之前的瞬间,使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更加具有感染力。他的姿态似乎有些象是在休息,但躯体姿态表现出某种紧张的情绪,使人有强烈的“静中有动”的感觉。雕像是用整块的石料雕刻而成,为使雕像在基座上显得更加雄伟壮观,艺术家有意放大了人物的头部和两个胳膊,使的大卫在观众的视角中显得愈加挺拔有力,充满了巨人感。
图片来源于百度
11.《最后的审判》
图片来源于百度
12.《伯利恒的婴儿虐杀》
彼特·勃鲁盖尔。
《婴儿的屠杀》中,全身铁甲的武士把利剑刺进幼儿柔嫩的身体。在勃鲁盖尔的这些画中,表现出了博斯的影响。博斯是也是弗兰德斯的一位出色画家,被称为“画中怪杰”。他把民间传说和原始迷信里一切妖魔鬼怪,都聚集到自己的画面中去,尽管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其中的含义,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是艺术家对现实进行讽刺的一种隐蔽手法。
图片来源于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