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发言: 自魏晋文人诗歌起步发展以来,其间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水到渠成,到了隋唐之际,律体诗终于正式登上诗坛,一跃而成为文坛的主流,从此掀开了中国诗歌史崭新的一页。 1、唐律发展的历史背景 开皇九年(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中国,二世而亡。到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李唐王朝正式建立。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起义,军阀朱温于天祜四年(公元907年)篡唐而建立后梁,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到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统一中国。近体诗就在这三百多年的历史时期内从发展成熟走向兴盛。 唐代三百年是汉帝国后又一统一强盛的封建王朝。它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点,同时也是它走向衰落的转折点,在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发展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李世民在位二十三年,年号贞观,是唐代政治经济趋于稳定发展的时期,艳称“贞观之治”。唐太宗吸取了隋代二世而亡的历史教训,注意从舟与水的关系角度处理君臣与人民的关系;还注意调整大小地主的矛盾,恢复了科举制度。众所周知,六朝时代奉行的是“九品中正制”及其演变的用人制度,其实质是一种门阀制度,不看才能,只凭门荫。当时有所谓“上品无寒门,下晶无士族”之说。我们读左思与鲍照的诗歌,如“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自古圣贤皆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等等,不难理解当时许多下层文人对于这种门制度的极度不满之情。唐太宗恢复科举制度,拆除士族门荫代代相袭为官的阶梯,为中小地主阶级出身的文人打开仕进的门路,其影响之大,恐怕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唐摭言》曾记载说,唐太宗看到不少进士从门前走过,称叹道:“天下英雄尽入吾毂中矣”,当时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朱庆余《闺意献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汉书·张敝传》载张敝为妻画眉,当时传为佳话。后世常以“画眉”喻指夫妇间“闺房之乐”。仅仅就“闺意”而言,此诗已经写得相当动人。然而它的本意还不在此,作者是想通过“闺意”来试探自己能否考中,这就像新婚女子一样,如果能得到公婆的喜爱,至关重要。作为一个举子,如果能够被主考官所欣赏,则前程无限。而张籍的答诗也颇为巧妙:“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因为朱庆余是绍兴人,故将他比喻成“越女”。朱庆余真是幸运的。唐代每年的进士考试中者廖廖,而多数是名落孙山。裴晋公于兴化里凿池起台榭,贾岛方下第怨愤,题诗亭中云:“破却千家作一池,不栽桃李种蔷薇。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庭君始知。”其对于主考官之怨愤之情,溢于言表。许多文人为此患得患失,白首考场。孟郊一生穷愁潦倒,故作《赠崔纯亮》诗称:“食荠肠亦苦,强歌声无欢。出门即有碍,谁谓天地宽。”进士考试,多次不第。其《落第诗》说:“弃置复弃置,情如刀刃伤。”又《再下第》诗:“一夕九起嗟,梦知不到家。两度长安陌,空将泪见花。”《下第东南行》诗“江蓠伴我泣,海月投入惊。”《下第留别长安知己》诗:“岂知鶗鴂鸣,瑶草不得春。”《失意投刘侍御》云:“离娄岂不明?子野岂不聪?至宝非眼别,至音非耳通。”《叹命》云:“题诗怨问《易》,问《易》蒙复蒙。本望文字达,今因文字穷。”由于经历了这种极端的困苦,所以,当他年过半百,终宽于考中进士后,其得意非凡的心情真是难以言表,故而写下著名 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而晚唐杜荀鹤老而未第,苦无知己,其心情更是可想而知了。《投裴侍郎》诗:“只望至公将卷读,不求朝士致书论。”《投李给事》诗:“相知不相荐,何以自谋身。”《投所知》诗:“知己虽然切,春官未必私。宁教读书眼,不有看花期。”《投崔尚书》诗:“闭户十年专笔砚,仰天无处认梯媒。”关于科举制度对于唐代诗歌的影响,程千帆先生《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唐代科举与文学》这两部书有过深入的论述,特别值得参考。 从唐高宗、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历史的发展逐渐走向繁荣,走向高潮。杜甫有诗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然而物极必反,当它达到顶点的时候,已经隐藏着的各种弊端,便逐渐显露出来。而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则是唐代各种社会矛盾的总爆发,持续达八年之久。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各种新的矛盾,比如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受到日益严重的威胁。到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黄巢农民大起义,天祜四年(公元907年)朱温篡唐,三百年李唐王朝的基业就彻底垮棹了。 2、律诗发展的文化背景 唐代文化紧承隋代而来;隋朝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南北的融合。唐代统治者较之隋代有更大的气魄和抱负。他们敢于兼收并蓄,促使儒、释、道相互补充、互为表里,呈现三教合流的局面。自然,儒家思想已不能像汉代那样牢牢地占据统治地位,正因为如此,后代的儒家大师往往对于唐代的这种情形特别不满意,说“惟有唐最不重经术”,这是事实。唯其如此,唐代思想界才有着某种思想解放的味道。即使是被后人视为大儒的韩愈等,也颇有离经叛道的思想。所以朱子索性说他一心只想作好文章。这也是事实。唯其如此,唐代文学才会有如此巨大的发展。儒家地位的下降,而道家却日益得到重视。老子被奉为“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庄子》为士大夫之必读书。至于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对于文学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禅宗的兴起了。惠能所创始的禅宗,不加修饰,径直倡导“明心见性”,亦即所谓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并见《坛经》一书。我们说唐代思想界的活跃,就在于统治者能够容忍各种思想的并存,尽管到唐武宗时期曾有过灭佛事件。总的来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唐朝统治者应当说是最为开明的。另外,唐朝统治者还注意融合各民族的长处,具有广泛的国际交流,促使了文化高潮的到来。今天所能知道的、甚至还在使用的许多乐器名称,多以少数民族名为冠,如羌笛、羯鼓、胡琴等。还有一些中原音乐同胡夷之乐结合而成的大曲,如“霓裳羽衣曲”,“六幺”曲等就是比较明显的例子。在舞蹈方面,像“剑器舞”、“胡旋舞”、“菩萨蛮舞”等也多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据载,公孙大娘以舞“剑器舞”而著称于世的。大诗人杜甫六岁时看罢,竟至留下终身难忘的印象。大书法家张旭也因之而书法大进。白居易《胡旋舞》记下了“胡旋舞”的风姿;“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周万匝无已时。”对此有兴趣的读者请参阅美国汉学家谢弗著《唐代的外来文明》(吴玉贵译,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5),其中有详尽的考证。 这时还出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演唱家,赢得了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比如琵琶演唱家董庭兰就与当时的许多文人有所交往。像高适的赠诗:“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就颇为世人所传诵。又如李龟年,早与杜甫相识,后来老杜流落西南,再度重逢,相传写下著名的诗篇:“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文化的繁荣与艺人地位的提高,也与当权者的倡导有比较直接的关系。唐玄宗为了不受太常寺礼乐的限制,于开元二年另设内外教坊,将俗曲引进了教坊。为此他还特意组织了一个宫廷乐团,教习的地点就在长安西北禁园内的梨园,所以那些艺人多称“皇帝梨园弟子…’。唐人崔令钦著有《教坊记》,颇有参考价值。今人编《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辑录丰富的资料。 唐代的绘画也特别引入瞩目。山水画分为南北宗。大诗人王维开创南宗,绘画一如他的诗歌,讲究神韵,所以苏轼《东坡题跋》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北宗画的主要代表是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俩,绘画讲究气势。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对此有过较详尽的论述,这里就不赘述了。此外,唐代还有一些画家,以专门画某一方面的题材而见长。比如韩斡、曹霸的画马,杜甫说:“须臾九重出真龙,一洗万古凡马空…’。又如韦偃的画松,杜甫说:“白摧朽骨龙虎死,黑入太阴雷雨垂。”又如萧悦的画竹,白居易说:“萧郎笔下独逼真,丹青以来第一人。……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流派不同,足见唐代绘画艺术的发达。 唐代书法艺术业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盛唐的张旭、郑虔;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名著一时的大书法家。特别还要提及的是唐代文化的普及也远远超出了我们以往所知的范围。本世纪初,敦煌石窟发现大量的富丽堂皇的壁画及卷轴,巧夺天工,精湛绝伦,一时震惊中外。就诗歌而言,这里发现了很多王梵志的诗,过去虽有所记载,但是他的诗歌早已在世间失传,所以不得其详。而石窟中却保留了大约六百余首,这是非常珍贵的文献资料。他的诗几乎全是白话,明显带有民间色彩。另外,《集异记》中所记载的“旗亭画壁”的故事,白居易写诗市井传诵,这些记载和实物生动地反映了唐代文化的普及情况。 3、律诗发展的八个阶段 隋代三十年结束了几百年的分裂局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在诗歌上的建树不是很多。正如前面所说,它的功绩在于融合了南北诗风,为唐代诗歌高潮的来临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隋代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薛道衡的《昔昔盐》,所写的内容仍然是传统的思妇的题材,基调也是南朝诗坛普遍存在的那种清绮平易的诗风。不过,诗中已经容纳了北方边塞的气息,出现了诸如“关山”、“代北”、“辽西”等字眼。如“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是南北诗风合流的典范,通体和谐统一,诗中的名句:“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细致地描写了环境,用以衬托女主人公的孤独、寂寞和凄苦的心境。又,《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也明显地染上了南朝诗歌的色彩。唐代三百年,也就是七、八、九这三个世纪,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而八世纪中叶,又是黄金时代最耀眼的一章,以李白、杜甫为杰出代表的唐代许多第一流的诗人相继登上诗坛,笼括宇宙,笔削山岳,盛极一时。李白功在承先,将六朝遗风暂告一段落;杜甫功在启后,影响遍及中晚唐,遥导宋诗的先河。清代编《全唐诗》凡九百卷,收诗近五万首,诗人达二千三百多人。又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所收作者又逾千人,诗数千首,洋洋大观,令人目不暇接。与前代诗歌相比,近人逯钦立先生编有《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所收录的诗歌创作年代要比唐代多上好几倍,而全书不过一百三十五卷-所收诗也只是一万多首。根据明初高棅《唐诗品汇》的看法,唐诗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初唐——开国到唐玄宗上台前的九十年间,大约是7世纪。这 一时期的诗歌气象,可以用杨炯的诗来形容:“宁为百夫长,胜作书生。” 盛唐——玄宗、肃宗在位期间的五十年间,大约是8世纪,是唐诗的高峰时期。用王之涣的诗来形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中唐——自安史之乱后的代宗到文宗的七十年间,大约是8世纪末、9世纪初。用白居易的诗来形容:“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晚唐——武宗到唐亡的六十年间,大约9世纪上半叶。用李商隐的诗来形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在初盛唐,诗在文坛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作家兼长众体的现象很少出现。李、杜的散文远不如他们的诗。而在中唐,这种现象就已经非常普遍了。从中唐时起,诗、词、曲、散文等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中唐的元、白、韩、柳四大家,贡献尤大。韩、柳的古文,元、白的诗词,都是开创一代风气的创作,影响极为久远。 余冠英、王水照先生将唐诗的发展大致分为八个阶段(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唐诗选·前言》): (一)初唐三四十年,即唐太宗、唐高宗时期。有两大诗歌潮流:宫体诗风,以虞世南、李百药、长孙无忌、上官仪为代表;王绩《野望》及王梵志的诗在当时别开生面。 (二)开元前五六十年,即武后时期,诗坛开始活跃起来:刘希夷《代悲白头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文章四友,即苏味道、李峤、崔融、杜审言;沈宋,即沈佳期、宋之间;四杰,即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三)开元到安史之乱前的四十年,即八世纪中叶,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山水诗派——孟浩然、王维;边塞诗派——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白——功在承前,将六朝诗风告一历史段落;杜甫——功在启后,开启中晚唐及宋代诗风。 (四)安史之乱到大历初十几年间为杜甫的光辉所笼罩。 (五)从大历初到贞元中的二十多年处于相对停滞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家包括大历十才子,还有韦应物、李益、刘长卿等。韦应物的代表作有《淮上喜会梁州故人》、《寄李儋元锡》和《滁州西涧》。李益的代表作《喜见外弟又言别》、《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六)从贞元中到大和初的三十年,主要是元和、长庆年间,是诗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元、白诗派——白居易、元稹、张籍等;韩、柳诗派——韩愈、柳宗元、孟郊、贾岛等;李贺在韩、白诗派之外,自创独特的艺术风格。 (七)从大和初到大中初约二十年间,诗艺又有很大的发展。李商隐在七律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异军突起;杜牧的七绝在盛唐王昌龄创作的基础上又别出新裁,温庭筠是唐代第一个全力写作新词的诗人。 (八)从大中以后到唐亡约六十年,没有出现特别突出的作家,大多摹仿前人,成就不大。杜荀鹤摹仿张籍、白居易;方干、李频摹仿贾岛、姚合;吴融、韩渥摹仿李商隐;罗隐、陆龟蒙摹仿杜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