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明代初年。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一方面严厉禁止创作和演出那些有损于帝王后妃形象、有害于封建统治的戏曲;另一方面又鼓励和提倡剧作家写那些颂扬义夫节妇、孝子顺孙以及神仙道化的戏曲。因此,在这一时期的曲坛上出现了许多宣扬封建传统道德的戏曲作品,如丘浚的《五伦记》和邵灿的《香囊记》便是这类作品的代表。这些剧作不仅内容上充满着封建说教味,而且缺乏舞台艺术性,多为案头读物。
   第二阶段:明代中叶至明末清初。这是明清戏曲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戏曲创作出现了三个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嘉靖年间,魏良辅对昆山腔加以改革后,使昆山腔具有了流丽婉折的音乐风格,为文人学士所欣赏。梁辰鱼作《浣纱记》传奇首次将昆山腔搬上舞台后,许多文人学士也都纷纷编写传奇,一时作家和剧作大量涌现。这一时期,明王朝的统治开始出现危机,内忧外患,连续不断。有些戏曲作家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了反映。如李开先的《宝剑记》、相传为王世贞门人所作的《鸣凤记》,或借古喻今,揭露社会黑暗,抨击朝政腐败;或直接反映当时的政治斗争。当时曲坛上出现的这种现实主义创作倾向,不仅对当时戏曲的繁荣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对以后的戏曲创作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次是万历年间以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为标志的戏曲创作高潮。万历年间,城市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东南沿海一些城市已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城市经济的发展给戏曲的繁荣提供了雄厚的物质条件和大量的观众。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在封建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里出现了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新思潮,给戏曲创作提供了新的内容。因此,这一时期的戏曲创作出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戏曲作家和戏曲作品大量涌现。明吕天成《曲品》云:“博观传奇,近时为盛。大江左右,骚雅沸腾;吴浙之间,风流掩映。”二是出现了许多具有反封建内容的剧作。汤显祖的《牡丹亭》便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它通过杜丽娘因情而梦,因梦而死,死而复生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人精神上的摧残,传达出青年男女要求冲破束缚,争取个性解放、婚姻自主的美好愿望。再如高濂的《玉簪记》、王骥德的《题红记》等,都具有这种新的思想内容。三是戏曲批评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一些戏曲理论家开始注重对戏曲创作的艺术规律加以探讨和总结,出现了许多戏曲论著,如王骥德的《曲律》、吕天成的《曲品》、沈璟的《唱曲当知》、《正吴编》等。而且,戏曲家们还围绕着戏曲创作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展开了争论,如汤显祖和沈璟之间就重戏曲的内容还是重戏曲格律、重文采还是重本色等问题展开了争论。四是在当时的戏曲作家中间,形成了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戏曲流派,如以汤显祖为首的临川派和以沈璟为首的吴江派。第三个高潮即是明末清初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戏曲家的出现。明末清初是一个动乱的年代,戏曲作家们大都经历了国亡家破的动乱生活,这就使得他们能够面对社会现实,在戏剧中作较真实的反映。尤其是以李玉为首的苏州派戏曲家,他们生活在市民运动十分活跃的苏州,社会地位低下,在明代末年,他们同情和支持苏州市民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明亡后,他们又都采取了与清朝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同情和参与市民群众的反清斗争。这样的社会经历和政治态度,使他们能够真实反映和热情歌颂市民群众的斗争,如李玉的《万民安》传奇,描写了以织工葛贤为首的市民群众反抗税监孙隆的斗争,《清忠谱》传奇歌颂了明末东林党人与市民群众反抗封建暴政的斗争。另外如朱佐朝的《渔家乐》、叶雉斐的《琥珀匙》等传奇,也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第三阶段:清代中叶以后。这是我国古代戏曲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以昆山腔为主要唱腔的雅部(即传奇),一方面,以因其旋律细腻,节奏缓慢,再加上剧作多出自文人学士之手,语言典雅难懂,日益脱离广大下层观众;另一方面,原来活跃在乡村及偏远地区的花部诸腔戏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取代了雅部在曲坛的霸主地位。自此以后,我国的戏曲进入了以花部为主的“乱弹”时期。然而雅部在走向衰落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两部杰作,即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