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三章->第一节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Erikson,1902--1994)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也是美国现代最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之一。与弗洛伊德不同,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考虑到了生物因素的影响,也考虑到了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他认为,个体的发展过程是自我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和不断整合的过程。他将个体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一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第一阶段,婴儿期,从出生到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发展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求,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婴儿会从生理需要的满足中感受到安全,于是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一种基本信任感。如果婴儿自身的生理需要总不能得到满足,儿童就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信任感,即怀疑感。
  第二阶段,儿童早期,从1岁到3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体验意志的实现。儿童这时的具体发展任务是,养成适宜的大小便习惯,而且渴望到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新的环境。如果这一阶段的发展任务能顺利解决,将有利于儿
童对未来社会秩序和法律生活的适应,如果这个阶段的任务不能顺利完成,儿童就会产生对自己的羞怯和对他人及生活的疑虑。
  第三阶段,学前期,从3岁到6岁。这个阶段儿童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本阶段又称为游戏期,儿童在各种游戏中体会着自我的功能,在游戏中实现着自我教育。艾里克森还认为,儿童在此阶段主动性的发展程度将与以后在工作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有关。如果这一阶段的任务不能很好地完成,儿童就会因感到自己无用而产生内疚感。
  第四阶段,学龄期,从6岁到12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这时期的儿童开始了学校生活,需要努力去完成学习任务。艾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个时期所形成的勤奋精神将与其以后的工作状态有关,如果儿童不能很好地完成其他方面的任务,就会产生自卑感。
  第五阶段为青年期,从12岁到18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和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着忠实的实现。艾里克森在这一阶段提出了“合法延缓期”的概念,他认为这时的青年承继儿童期之后自觉没有能力持久地承担义务,感到要作出的决断未免太多太快。因此,在做出最后决断以前要进入一种“暂停”的时期,即千方百计的延缓承担的义务,以避免同一性提前完结的内心需要。虽然对同一性寻求的拖延可能是痛苦的,但它最后是能导致个人整合的一种更高级形式和真正的社会创新。
  第六阶段,成年早期,从18岁到2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以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的青年人已经自愿准备去开始一种相互信任、努力工作、生儿育女的生活,以便能更圆满地进入社会,但有时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与他人或伴侣形成相互信任的关系,因而产生孤独感。
  第七阶段,成年中期,从25岁到50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繁殖感而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这一阶段的个体已建立了家庭,关心着下一代的成长,若缺乏这种对下一代的关心,会产生一种停滞感。
第八阶段,成年晚期,从50岁到死亡。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获得完善感并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着智慧的实现。这时人生已进_了最后的阶段,如果个体对自己的一生还满意的话,就会产生完善感,否则就会对人生感到厌倦或失望。
  在艾里克森关于个体发展的这八个阶段中,前五个阶段是与弗洛伊德的五个阶段相对应的,后三个阶段则是他个人创造的。艾里克森这个发展阶段论着重强调个体在身心发展上不仅具有纵向性,也具有发展方向上的多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