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能快乐说:是由彪勒提出的一种游戏理论。他认为,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感受到身心的愉快,儿童不知疲倦地游戏只是为了追求身心的快乐。
2.假装游戏:假装游戏的内容既与现实相似,又具有戏剧性色彩,这类游戏的主要特征是有明显的代替性和假设性,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在游戏中,幼儿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以假想的情景和行动方式将现实生活和自己的愿望反映出来。
3.联合游戏:是一种没有组织的共同游戏,指儿童共同参加一项游戏,互相借用玩具,有说有笑,有彼此间的交谈,但在游戏的过程中没有共同的目的,也没有分工,各自根据自己的愿望做游戏,突出的只是个人兴趣,而不是游戏集体的兴趣。
4.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等成份
5.延迟满足:是指为得到更大的却较远的利益而放弃眼前的较小的好处
6.社会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间关系的认知、与认知能力发展相适应。
7.性别认同: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认识,即以对自己在生物学特性上是男性还是女性
8.性别同一性:是指对自身性别的辨认和理解,无论什么情况下,都知道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
9.性别恒常性:是指对于个人性别不变性的了解和认识,包括性别的时间恒常性、情境恒常性和性别的非动机性。
10.性别角色认同:是一个人具有男性特点或女性特点的认识和信念。
11.性别角色偏爱:是指对于某一性别角色相联系的活动和态度的个人偏爱。
12.道德品质:是指一个人依据社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经常的,稳固的特征,它是个体社会化方面的核心,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反应。
13.社会性行为:就是指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对他人或某一事件表现出的态度,言语和行为反应。
14.亲社会行为:就是指对他人或社会有利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帮助、安慰、救助他人,与他人使用、分享,对他人谦让,使他人愉快等,也被称为“向社会行为”或“利
15.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指针对他人的敌视的、伤害性或破坏性行为。可以是身体的侵犯、语言的攻击,也可以是对别人权利的侵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