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第三节 海  涅

一、生平和创作

    亨利希•海涅(1797-1856),德国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和政论家。出身于莱茵河畔杜塞尔多夫一个破落的犹太商人家庭。法国革命后,拿破仑曾来过这里,对德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一些民主改革。它使备受歧视的犹太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改善,因此海涅从童年起就接受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影响。

    1819至1823年,海涅先后在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哲学,并从20岁开始写诗。他早期的诗作多以个人遭遇与爱情苦恼为主题,反映了封建专制下个性受到的压抑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苦闷。这些诗作于1827年结集出版,题名为《诗歌集》。它们表现了鲜明的浪漫主义风格,感情纯朴真挚,民歌色彩浓郁,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其中不少诗作被作曲家谱曲传唱。

    从1824年到1828年,海涅根据所历所感写了四部散文旅行札记。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1826),以幽默活泼的笔调描绘了20年代令人窒息的德国现状,讽刺嘲笑了封建统治者、陈腐的大学、庸俗的市侩、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消极的浪漫主义者;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又以深厚的同情,描述了山区矿工的劳动与生活。这部作品标志着他的创作由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

    1830年8月初,海涅听到法国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的消息,写出《颂歌》,表达他的革命热情。他的革命倾向使他受到国内封建统治者日益严重的迫害。1831年5月,海涅毅然移居巴黎。

    在巴黎期间,海涅一方面与法国著名作家们交往,并接受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想影响;另一方面,法国的现实也打破了他对七月革命的幻想,使他看到了资产阶级的欺骗性,认清了七月王朝的实质。从移居巴黎直到40年代初,海涅致力于研究法、德两国的社会政治与文学,写了大量的政治与文学论文,这些论文带有前所未有的战斗激情和革命锋芒。1833年,他写出《论浪漫派》一文。他在文中通过分析浪漫派文学、政治、宗教三者的关系,来剖析德国浪漫派的反动本质,指出蒙昧主义是反动阶级进行统治的武器和支柱,主张文学与现实密切结合,热情地歌颂歌德与莱辛。这篇文章集中体现了海涅的文学观点。

    40年代初期,德国同整个欧洲一样进入了1848年的革命酝酿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特别是德国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公开地尖锐化了。1844年爆发了西里西亚和波西米亚的纺织工人起义,引发了德国更广大的工人争取阶级解放的斗争。这种形势对海涅的创作带来了新的内容与特色。1843年12月,海涅在巴黎认识了马克思,同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马克思的影响下,海涅的思想前进了,创作思想与创作方法也发生了显著变化。

    1844年,海涅创作出著名的政治抒情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以声援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是德国早期工人运动史上一件意义重大的事件。海涅在诗中没有单纯吟咏工人的苦难,而是表现工人阶级对统治者与剥削者的强烈的阶级仇恨和不可遏止的愤怒。诗中的工人形象是自觉进行斗争的战士,是旧世界的掘墓人,他们将三重的诅咒织进了埋葬德意志的尸布,表现了工人阶级埋葬旧世界的巨大决心。三重诅咒标志着海涅同德意志反动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伦理体系的彻底决裂,以及对这些罪恶势力的讨伐。

    这一年,海涅还完成了代表作、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1848年革命的失败,使海涅的资产阶级民主派的理想破灭了。加上他病魔缠身,瘫痪在床,从此他脱离了现实的革命斗争,陷入了深沉的苦闷。这时期的抒情诗集《罗曼采罗》(1851)就反映了他在革命失败后的不知所向的彷徨心境,并且“回到宗教思想与情感里来了”。但他的革命精神并未被完全摧毁,晚年的诗作依然保持了对封建反动势力和资产阶级的讽刺与谴责。

    1856年2月27日,海涅病逝。(海涅诗:海涅墓铭)

    附:海涅的人生轨迹

二、《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政治抒情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1844)是1843年10月海涅流亡法国12年之后第一次返回德国的产物。分别日久,海涅回到日夜眷念的祖国,但出现在诗人面前的祖国,依然是四分五裂、停滞不前,封建反动统治依然如故,进步的社会运动惨遭镇压。对此,海涅非常愤懑。于是,他写出了《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利用梦境、幻想、童话和传说,对德国的封建反动制度进行揭露、讽刺和鞭挞,指出它腐朽、没落和灭亡的必然趋势。

1.长诗题名的寓意

    在海涅看来,德国的现存制度腐朽而落后,而德国反动政府还企图用假象、伪善与诡辩来掩盖自己的腐朽,将德国的封建制度长期保存下去,这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童话般的幻想。既是幻想,就必然要破灭,德国的现存制度是注定要灭亡的。这就是长诗题目的寓意所在。诗人又用一切生机都已死灭的萧条的冬天来象征德国社会的昏睡与停滞,所以在“童话”前加上了“冬天”的形容语。

2.长诗的思想内容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是一篇诗体游记,共27章。海涅通过叙述他在德国土地上的一次旅行,反映了德国的现实。第一章开始写诗人经过12年流亡生活回到祖国时的激动心情,但诗人听到的依然是反动浪漫主义绝望的曲调。与之相对立,诗人唱出了一支宣传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新的歌”。从第二章开始,诗人就对德国的封建反动统治,特别是普鲁士的政府、军队、天主教会、德国的自由主义派别和庸俗的资产阶级市侩等进行攻击。长诗的结尾与第一章相呼应,表达了诗人的信念:“伪善的老一代在消逝”,“新一代正在生长”。

    首先,长诗抨击了德国的、特别是普鲁士的封建统治,抒发了诗人对它的刻骨仇恨。普鲁士与沙皇俄国结成“神圣同盟”镇压革命,摧残进步势力,复辟封建制度。普鲁士反动统治者在国内实行专制主义,控制和操纵德意志联邦议会及其他各邦,是德意志联邦实际上的统治者。海涅对它充满了深刻的敌意。长诗无情地揶揄了普鲁士的书报检查制度,在戏谑性的描写里暴露了普鲁士豢养的军队、宪兵的愚昧和顽固,并尖锐地揭露出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科隆大教堂是禁锢人民精神的牢狱。尤其引起诗人痛恨的是普鲁士国徽上的鹰,它是普鲁士的象征。诗人号召受到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莱茵人民对准它进行射击,并希望人民起来用暴力推翻普鲁士的反动统治。

    其次,长诗通过封建帝王的幽灵——红胡子大帝的传说,抨击了弥漫于德国社会的反动倒退的逆流,批判了德国的自由主义派别。红胡子大帝的传说在德国流传甚广,封建反动统治者用它来美化君主制,流露出他们妄想通过普鲁士王朝战争来统一德国的企图。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完全把他们统一德国的幻想寄托在普鲁士君主身上,因此红胡子大帝就成了他们梦想中的皇帝。小资产阶级激进派也梦想德国人民可以通过一个君主来得到统一和解放。在长诗中,海涅通过梦中与红胡子大帝的对话以及对它周围环境的描写,以极其尖锐的讽刺形式,戳破了这个梦幻性的传说,使它露出了君主复辟的反动内容。诗人还对自由主义者所宣扬的民族主义、浪漫主义、国粹主义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第三,长诗通过汉堡守护女神的形象讽刺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中庸以及对封建势力的妥协。长诗中汉堡守护女神汉莫尼亚的形象,体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特点。她美化德国的过去,对于它的逝去表示惋惜。她向诗人夸耀:现在“我们正在进步”,书报检查也不再严格,儿孙们吃得饱、喝得够。由于资产阶级和封建反动势力的妥协与合流,那么德国的将来,必是36个“粪坑”继续存在,散发着令人窒息的臭气。这正是德国资产阶级所希望的。与之针锋相对,海涅指出:“不能用玫瑰油和麝香”来治疗德国的“重病沉疴”,表明要用革命手段变革社会的态度。长诗抒发了诗人盼望德国革命早日到来的迫切心情和做一个革命者的坚定信念。

    第四,诗人批判了德国的消极浪漫主义对人民的欺骗,号召人民起来,自己创造幸福生活。诗人回到祖国,听到的依然是消极浪漫主义用来欺骗人民的“断念歌”和“催眠曲”,与之相对立,诗人唱出了一支新的歌,更好的歌,号召人民不要再等待什么“天国的幸福”,而要在地上建立起天国:“我们我在地上幸福生活,我们再也不要挨饿。”诗人热烈期望欧洲革命的到来。对祖国与欧洲未来革命的向往,使诗人产生了强大的力量。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在描写德国的现实时,时时飞腾到幻想的境界,又不时地回到现实生活的描绘中来。现实与幻想相交织,构成了长诗十分独特的风格。在长诗里,诗人写了那么多的梦境与幻想,但这些梦境与幻想却是植根于现实基础上的,从梦境与幻想中可以看到德国的现实与诗人的思想。

    长诗对德国社会黑暗丑恶的现象和各种代表人物进行了尖锐、辛辣、广泛而又深刻的讽刺。它的锋芒达到了社会历史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战斗威力。虽然都是讽刺,但由于讽刺对象不同,表现的风格也不同。由于讽刺的运用,大大加强了长诗鞭挞、批判封建反动制度的力量,增强了长诗的战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