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课程学习<<第九章<<第五节 运动知觉 | ||
第五节 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物体的运动特性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是个体对物体在空间位移的知觉。运动知觉是人和动物具备的基本认知能力,对有机体的适应性行为有重要的意义。常见的运动知觉有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和诱动知觉。 一、真动知觉 真动知觉(real perception)是指物体发生实际的空间位移所产生的运动知觉。把刚刚能产生运动知觉的物体位移速度称为运动知觉的阈限(下阈)。 真动知觉的产生依赖于下列条件。①物体在单位时间的空间位移。②知觉对象的距离。遥远的物体必须运动得更快,才能引起我们的运动知觉。③速度。太快的速度不能引起运动知觉。 二、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apparent movement)是指我们对没有空间位移的物体所产生的运动知觉,是人在时间与空间参照系中观察到的现象。如果我们在暗室内注视一个静止的光点时,几秒钟后会发现该光点来回移动。这种现象往往只有在刺激单一、缺乏参照系的情况下产生。 似动现象我们根据其产生条件可以分为如下几种。 ①β运动。当把两个有一定空间间隔的静止目标先后连续呈现时,如果时间间隔和空间距离恰当的话,观察者便可以看到一个单一的目标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运动。 ②γ运动。它是由于增强或减弱一个刺激的明度水平而产生的刺激表面深度或大小的变化。如果一个刺激的明度增加,它似乎在向近处运动或逐渐变大;如果明度降低,则会觉得它在收缩或远去。 ③δ运动。如果把β运动和γ运动的刺激条件结合起来,则产生另一种形式的似动,即观察者可以看到刺激从一个位置向另一个位置的侧向运动和在三维空间上的运动。 ④α运动。在相继呈现缪勒一莱耶错觉图形的两部分时,若先呈现箭头朝里的图形,紧接着呈现箭头朝外的图形。几次反复之后便产生了水平线扩张与缩短的现象。
图9-14 似动现象 三、诱动知觉 当浮云遮月时,即使我们知道移动的是浮云,静止的是月亮,但总觉得是月亮在浮云之后迅速运动。这种由某一物体的运动而引起另一静止物体的现象叫诱导运动(induced movement)。一般说来,受注视、指导语、期待或定势等因素的影响者容易被知觉为运动。 四、运动后效 在注视一个方向的物体运动之后,如果将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朝相反的方向运动。当你注视一个瀑布约一分钟,突然把视线转移到静止的墙壁或地面,这就是运动后效(movement aftereffects),又称瀑布错觉(Waterfall illusion)。螺旋后效(spiral after-effect)是运动后效的一种。当一个螺旋图案以一定的速度旋转时,我们会看到螺旋向中心收缩或向外扩展,注视一分钟后,螺旋停止转动,这时,静止的螺旋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向外扩展或向中心收缩)。
图9-15 螺旋后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