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攻人北京,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当时在东北地区先后建立大金和清王朝的建州女真族统治者,乘机引兵人关,迫李白成弃京西走,夺取了中央政权。此后,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代统治者最后完成了全国的统一,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

  与明政权相比,清政权的基本特征是:以满族贵族为核心,联合其它各民族的上层对广大汉族及少数民族实行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 康熙、雍正年间,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但土地兼并也随之而加剧。乾隆时期,经济文化发展达于极盛,但朝政也日益腐败。由于清王朝采取了招集流民、开垦荒田、兴修水利、减免租税等措施,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大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又出现较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素,商业活跃,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市民与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都异常尖锐起来,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性得到充分暴露,种种社会危机逐渐在向表面化发展。

  清王朝实行严酷的思想控制,在文化上实行专制主义,提倡理学和宗教。对知识分子,实行羁縻与镇压兼用的政策。一方面推行科举制度,以八股文取士,开设“博学宏词科”,专门罗致有名望、有地位的高级知识分子;另一方面大兴科场狱和文字狱,实行思想恐怖统治,严酷镇压知识分子。与此同时,还借编纂文化典籍之机,大批销毁具有反抗意识的著作;利用考据学派,鼓励知识分子钻故纸堆,走复古道路,以杜绝反清思想的发展。 清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以加强思想统治,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斗争日趋激烈。在反对民族压迫奴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斗争中涌现出一批进步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颜元、戴震等。他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提出了一些带有民主色彩的进步主张与见解。如顾炎武提出了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唐甄也认为,“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