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的突破性发展--简介"智因与非智因相结合"的学习理论 【作者】:亢冰雁
【来源】:新疆教育学院学报:汉文综合版,1995,1:008-010
近些年来,以山西大学林明榕教授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在创立新兴的中国"学习学"的同时,上海师范学院燕国才教授则明确地提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我以为,这是我国教育心理学在理论上的突破性发展。
就教育心理学的内容,百年来研究最多的、最活跃的领域是学习心理学,也就是以研究在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规律,以全面地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然而,就现有的学习理论来看,无论是我国古代从教与学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学-思-习-行"的学习理论,还是国外早期的有代表性的人物桑代克的"联结理论"即"试误说"和他的三大定律练习律、效果律、准备律以及当代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说或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其程序教学以至原苏联教育家赞可夫的教学新体系及其所提出的学习原则等,都是中外宝贵的文化遗产,各有其正确与合理性的方面,对教育心理学的促进与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还是粗线条式的或者有其局限性,甚至,有不合理的唯心主义成形而上学的东西。这些理论都还无法对全部学习作出非常满意的解释,而只能用不同的理论,指导不同类型的学习、不同方面的学习。
在国内外的各种学习理论中,虽然有的理论原则也体现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比如,前面提到的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赞可夫的"教学应促进学生一般能力的发展以及高速度高难度的学习原则"都含有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但都并没有明确指明,因而,人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还是常常只强调了智力因素,而忽视了非智力因素,更谈不上将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结合"起来,作为一种正确的"学习理论"提出来指导教学,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界也发现智育中存在的这个严重问题,确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问题,于是,更多的人逐渐确认了非智力因素在发展智力因素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而且,还进行了有关实验、调研等加以论证。燕国才教授明确地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学习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学习理论提出了出来,并阐明了自己的理论观点。笔者以为这个"理论"在教育心理学史上,尤其,对其分支学科"学习心理学"的发展史来说,是一个突破,教育心理学界对此"理论"应该给以热情地关注和支持,并积极地参与探讨和进行教改实验,总结经验,使这个新兴的"学习理论"在服务于我国教改实践中,不断地得以验证、充实、完善和发展。
燕教授指出,人,全部有两半因素即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并强调学习过程必须建立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也就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这就是这个"理论"的最基本的观点。
其次,他认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成功等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即用公式表示A=I.N。这个公式中I(智因)和N(非智因)是通过测验与调查可以了解和得到,而且分别可用上、中、下三种水平估量。以此,进一步说明该"理论"完全可以成立,并具有定理、规律的性质。
再其次,他认为,智力因素及共结构基本上就是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指出学习所以能够成功,在于自觉不自觉地符合了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反之,学习失败,在于自觉不自觉地违背了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
另外,他还认为,非智力因素基本上是学习过程的心理条件,他打比喻说:"人的智力因素象炎花,可以燃烧,也可以熄灭。而非智力因素是这种火花的燃烧的引火剂。"说明学习成功取决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也可换言之,决定于学习过程的心理结构与心理条件的共同作用。在此,他又概括出以下四组即十二个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与学习相关:一组(三个短语):成就感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二组(三个心):自尊心、自信心、好胜心;三组(三个感):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四组(三个性):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
最后,他确认,学习的基本原则,就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它体同了促进学习必须考虑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特点与规律,而且,学习的组织与结果也必须有利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与培养。
以下就这个"学习理论"作简括介绍:
一、智力因素的学习:
(一)什么是智力?智即指聪明、智慧,力即指功能,所以智力就是指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它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认知能力的综合。
其结构主要是五种因素权成(五种能力):
1.观察力(感知力);
2.记忆力(知识的积存能力);
3.想象力(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特殊思维形式,是创造力之核心);
4.思维力(概括的间接的认识能力);
5.注意力(这是认识的选择性。它伴随以上能力发展,是其他智力因素的共同特性、基础与保证);
(二)智力在学习中的作用:
1.智力水平与学习的关系
(1)智力水平与学习成果的关系:人的智力水平大致分三级水平:超常、中常(一般)、低常。在人群中属于超常和低常者都为少数,共占1-2%,而绝大多数人属中常,占99.9%(正态分布应为两头尖、中间大)。那么,智力水平与学习成果的关系是正相关。
(2)智力水平与学习方式的关系:学习方式一般也有三种不同水平,即:机械接受学习、理解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一种智力水平与学习方式的对应情况则为:低常的学习方式与机械接受学相对应;中常的学习方式与理解的接受学习相对应;超常的学习方式与发现学习相对应。当然,以上所说只是一般而言。
2.智力诸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1)观察力是智力活动的"门户"、源泉;(2)记忆力是智力活动的仓库、基础;(3)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富有创造性的条件;(4)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方法、核心;(5)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警卫、组织者和维护者。学习过程离不开这五种因素,每种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又各有不同。
二、非智力因素的学习:
(一)什么是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是指有利于人们进行各种活动(含学习活动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总和。
非智力因素,也由五种因素组成,即动面、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若将其再概括即由二因素组成:
1.动力因素 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若再将其加以概括则指"情感"(包括七情或六情)。实际,只指"爱"与"恨"二字。难道人们的一生不就是对爱的追求,对恨的排斥!谁能不信。所以说,真正推动人们的行动的动力,是情感。
2.控制调节因素,这主要指意志因素,包括自信心、独立性、毅力、勤奋、研究与探索性。人生中的成功与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一个人的意志力强弱。 (二)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归纳有六点:
1.对学习起动力作用。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知学"、"好学"、"乐学"中"乐学"者最能学好。
2.对学习起定向的作用。就是具有帮助人选择学习的对象或课题,确定学习目标的作用。
3.对学习起引向作用或者说起导向作用,即指通过哪条路子导致成功,如同参观者的导向作用。
4.对学习具有维持作用。指坚持性、意志力。
5.对学习具有调节作用。指当行则行,当止则止。
6。对学习具有强化作用。
燕教授回答为什么他要提出这种学习理论时谈及六点:
一、教育心理学基本是研究学习心理学的,要建立中国的教育心理学,必须研究这种学习理论;
二、过去讲的学习理论,是清一色的国外的学习理论,五花八门,但没有我们自己的。
三、有无可能创立自己的学习理论?有。因为,我们中国古代就有许多学习思想,转而有各种学习理论。
四、外国的学习理论不完全适应现代中国的需要。
五、我们没有自己的学习理论,也不适应我国,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上的地位。
六、从现实看,只重视知识的学习,智力因素的教育,而不重视或少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更不可能将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互相促进与发展。
最后,燕教授强调"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的学习理论"提出的重要意义,在于:
一、有助于总结我国解放以来的学习经验与教育、教学经验;
二、有助于指判与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的学习理论遗产;
三、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学习理论;
四、有助于加深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实质的理解;
五、有助于发展智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六、有助于选拔人才,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相关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