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六章>>第六节
   上一节 | 下一节 

第六节  北洋军阀的权力争夺与护法运动

    1、军阀割据与张勋复辟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总统,冯国璋为副总统,段祺瑞担任内阁总理。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北洋军阀分裂成以冯国璋、曹锟为首的直系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冯国璋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控制着苏、赣、鄂等省长江流域最富庶的地区。段祺瑞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握有中央大权,控制着皖、鲁、浙、闽、陕等省广大地区。此外,东北有日本扶植的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南方有唐继尧的滇系和陆荣廷的桂系,以及山西的阎锡山和徐州的张勋,整个中国被分割掌握在军阀手中。这种现象是由于中国“地方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而造成的。
    南北军阀首先在所谓新旧《约法》问题上发生争执。段祺瑞根据袁世凯生前炮制的所谓新《约法》(《中华民国约法》),以国务院名义发布了由黎元洪“代行”总统职权的通电。而根据《临时约法》,黎元洪应该“继任”总统,而不是“代行”总统职权。此举遭到了护国军和全国人民的坚决抵制,段祺瑞被迫暂让步。1916年6月,副总统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新旧《约法》之争以《临时约法》和国会的恢复而结束。
    1917年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和段祺瑞为代表的军阀政治集团围绕“参战问题”发生争论,使原来就已存在的“府院之争”更加表面化。这年,日本以提供贷款为条件,鼓动北洋军阀出兵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妄图从经济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操纵北洋军阀的段祺瑞企图依仗帝国主义统一中国,因此对日本的贷款很感兴趣,决心立即实行对德绝交,继之宣战。美国本来也想引诱中国参战的,但看到日本态度后随即改变主意,反对中国参战。黎元洪为了遏制段祺瑞因而支持和响应美国反对参战的主张。因此,参战问题成为府院斗争的焦点,也是国会中派别斗争的焦点。3月19日,国会复议对德宣战案时,决议暂缓讨论。段祺瑞竭力争取的参战案,被搁置起来。进一步,在美国公使支持下,黎元洪下令免掉段祺瑞职务,黎段矛盾白热化。段祺瑞随即指使皖、奉、豫等八省军阀宣布脱离中央,并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部,欲以武力倒黎。别有用心的张勋向黎提出愿进京调停,黎邀张进京。张勋入京后即拥溥仪复辟。一时间,北京街头又出现了穿着清朝袍褂、脑后拖着真假发辫的遗老遗少。复辟遭到了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发表了《讨逆宣言》。此时,黎元洪已被迫将国会解散,自己也躲进日本使馆。段祺瑞等军阀见驱逐黎元洪的目的达到,遂出兵“讨逆”。张勋复辟在全国人民反对下倾刻瓦解,然而,段祺瑞却成了“再造共和”的功臣,继续垄断北京政府,变本加厉地实行反动的军阀专制卖国的黑暗统治。
    2、段祺瑞的统治和护法运动
    经过张勋复辟这场风波后,黎元洪下台,段祺瑞重任国务总理,把持中央政权。1917年北京政府正式对德宣战。而这时美国政府也与日本暂时妥协,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1916年10月,日本寺内正毅继任总理大臣,挂出“日华亲善”的招牌,实际上支持段祺瑞政府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段祺瑞则通过各项借款把中国的权益大量出卖给日本。日本得以加强对中国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控制。1918年,日本提出霸占山东各项权利的要求,段祺瑞政府竟表示“欣然同意”。1918年5月,段又与日本政府签订了所谓《中日陆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和《中日海军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通过中日军事协定,日本把侵略势力进一步扩张到东三省,迅速代替了战败的沙俄在我国东三省的侵略地位。
    段祺瑞还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为维护共和制度,1917年夏,孙中山倡导了护法运动,并于秋天成立了护法军政府,孙中山为大元帅,西南军阀唐继尧和陆荣廷为元帅。但是西南军阀只想以护法为幌子,借孙中山的威望保存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并非真正支持孙中山的“护法”主张。1918年5月,护法军政府进行改组,孙中山遭到排挤,不得不离开广州返回上海。护法运动宣告失败。护法运动的失败,表明中国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已陷入绝境,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护法运动失败后,北洋军阀中皖系和直系的矛盾公开化,段祺瑞操纵新国会的选举,把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势力挤出中央政府。冯国璋下野后,曹锟、昊佩孚成了新首领,与皖系矛盾更加尖锐。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西南军阀内部也发生粤桂战争,在军阀反动统治和混战下,中国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