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教育
  公元前3世纪时,佛教得到广泛发展,在摩揭国孔雀王朝阿育王统治时,还一度被定为国教。在此形势下,佛教教育随之发展起来。佛教教育的目的与其教义相同,在于让人们弃绝人间享乐,蔑视现实人生,通过修行,大彻大悟,追求涅架及虚幻的来世。佛教教育最重要的场所是寺院,学习内容主要为佛教经典,神学气氛极其浓厚,但佛教教育均以地方语言解说,较之婆罗门教师以艰深的梵文为教学用语进步。此外它还将讲道(佛经的讲解)与个人的钻研结合起来。佛教当时吸引了国内不少男女青少年,社会上流传着以学僧为尚的风气,家长们趋之若鹜,争相送子女入寺或庵。僧徒一般学习12年,经考验合格者,叫做“比丘”,意即僧人,多数离寺回家,少数人继续留寺,再修习10年后,担任寺中僧侣职务。佛教对女子教育比婆罗门教重视,尼底和寺院并存于各处,成为女僧修行和学习之地,但水平一般不如寺院高。女僧学习完毕称为“比丘尼”。无论寺院或尼底,实施的都是纯粹的神学教育,只是一种宗教训练。寺院不仅是一种教育机构,也是一种学术机构,乃致堪称学术(神学)研究中心。著名寺院曾吸引不少外国青年及学者前来就学。我国7世纪玄类即其中的一位。公元lo世纪后,佛教在印度渐趋式微,但在东亚其他国家得到广泛传播。佛教教育对印度乃致东方各国的教育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包括对中国书院教学制度有过重要影响;其精深的哲理也推动了思辨哲学的发展;佛教教育还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广大下层民众,扩大了教育对象,故有其进步的一面;但所宣传的悲观厌世思想也有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欢迎来到外国教育史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