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体良
  1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35一95)生于西班牙北部。先在罗马学习,后回西班牙任教。公元68年应召回罗马办学,是罗马皇室委任的第一位修辞学教授。他系统地总结了罗马的教学成就和自己从教20余年的教学经验,特别是教学法方面的经验,完成了其巨著《雄辩术原理》。这本书是古代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教学方法论著。
  昆体良的教学思想深受其哲学观点的影响。在哲学观上,他倾向于斯多葛派。这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主要哲学派别,其中心问题是道德学,其原则是“人必须按照本性而生活”,昆体良接受了斯多葛派顺其自然、顺其本性和众人平等的观点,井将其融汇贯通于自己的教学思想之中。
  昆体良的教学实践及其理论研究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环绕这个主题,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中详尽、全面、系统地讨论了教学论方面的有关问题。
  昆体良继承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重视人的天赋差异的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新的探求。他认为,“教学要能培植各人的天赋特长,要沿着学生的自然倾向最有效地发展他的能力”,“一个高明的教师,当他接受托付给他的儿童时,首先要弄清他的能力和天赋素质。”比如,“一个孩子宜于学习历史,另一个宜于学习诗歌,再有一个宜于学习法律,还有些也许最好打发到乡下去。”因此,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等具体情况,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自材施教。"如对于懒散的学生,要经常鞭策他;对于羞怯的学生,要经常鼓励他;对于能力差的学生,教师甚至应调节教学以适应并顺其天性训练他,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昆体良总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进行训练,从而使其各得其所,学有所获。
   从昆体良关于教学形式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窥测出"班级授课制"的萌芽,他指出,“个别教育是必需的,……还有更多的学科必必须由一个教师同时对很多学生进行教学。更不必说雄辩术教师的分析和演讲,无论听众有多少,一定要让每一个都能听清楚”。“我想起了我的老师们所采用的一种有益的教学方法。他们将我们分成班级,按照各人的能力轮流发表演讲,能力强的就先演讲。”然后“老师对学生的演讲作出评价”。昆体良还谈到集体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心理活动问题。他认为,在众多的学生面前讲课,会鼓舞教师灵感迸发,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智,而学生在一个团体中学习,也可以互相竞赛,进而从教师对于他人行为的斥责中,纠正自己的过失;从对他人举止的赞赏中,学到正确的道德规范等等。显而易见,这已具有班级授课的部分特征了,但这仅是学生模拟讲演时所采取的形式,而非一般的教学形式。
  昆体良认为,雄辩家应该是一名具有广博知识的人,他不仅要善于辞令、精通文学,还要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能随时引经据典,使听者无懈可击。从这点出发,他为培养雄辩家的各教学阶段设置了广泛的课程。昆体良重视学前教育,认为儿童在3岁时就应当学习对人生有用的外语一希腊文。初等教育阶段,要学习阅读、写作和简易算术。文法学校的课程,是以文法为主,包括作文、写作、音乐、数学、声调训练和体育等。高等教育的修辞学校阶段,主要学习作文、演说,广泛阅读名著,以及修辞理论和法律知识。这里所说的“文法”一科,实际上包括字、音乐、发音、诗歌及悲喜剧的了解等等。昆体良特别推崇西塞罗的作品,认为他的作品有纯正的语言、丰富的思想内涵以及浓重的道德,情感。对于“音乐”一科,昆体良更赋予了其不寻常的意义。他认为音乐是自然赋予人类的,能为人们消除紧张、恢复活力,并且可以使演讲更富有表现力。
  昆体良提出了课程论上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课程安排应该是直线型还是螺旋型。他认为,应该同时为学生安排多种课程。因为不同课业的转换,对学生的学习是一种调剂,能提高其学习效率。它可以使学生同时掌握多种知识,这种课程论观点,是对希腊教学理论与实践的一个深化和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昆体良特别重视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对于一个雄辩家来说,记忆力是头等重要的,它可以通过练习来得到加强和发展”。 在儿童年龄很小时,就要让他背诵许多优美的诗文,虽然他们还不能理解,但到了儿童能够理解时就会对他们大有稗益。在学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儿童的记忆力,使其得到不断地强化和充实。
  昆体良奠定了教学中量力性原则的思想基础。他认为,教学中既要避免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又不可让学生放弃力所能及的尝试。他曾再三告诫教师,要防止学生的课业负担过重,教学的方式方法要为学生所接受,不要装腔作势,故弄玄虚。
  罗马时期,体罚盛行。昆体良认为这是对儿童的凌辱,应当坚决制止,因为体罚的消极作用甚大,会导致删儿童憎恨教师、厌恶学业,从而降低学习效果。同时,以体罚来处置一个尚未成年的幼儿,也是不道德的行为。教师应当有耐心,以奖励和竞赛的办法鼓励和鞭策学生。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就深受昆体良这一教学思想的影响。
  在教师的素质与修养方面,昆体良很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对教师职业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认为,教师首先必须在道德上为人师表,耿介拔俗,为学生做出榜样。其次,教师要像父母般的对待学生,既关心爱护又严格要求,做到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第三,教师必须有扎实的业务基础,而且是“明智的人,他应当深知教学方法,懂得俯就学生的能力“,总之,”教师应该是德才兼备的人,既教学生怎演讲,又教学生怎样做人”。
  昆体良是在希腊一罗马文化交融后西方涌现的第一位教学理论家。他对于教学工作有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卓越的见解。他汲取了希腊教学思想的有益成果,继承了西塞罗的教学思想,又力振罗马俭朴、勇武、实用的优良传统,是古希腊、罗马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的集大成者。尤其在教学论方面,西方古代和中世纪的教育家几乎无人能像昆体良那样给后人以如此深远的影响。1500年后,夸美纽斯从昆体良那里受到启发,写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名著《大教学论》。应当说,昆体良为文艺复兴以未西方教学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昆体良(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约35—约95年)是公元1世纪罗马最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出生在西班牙,其父在罗马教授雄辩术,颇有名声。昆体良少年时随父亲到罗马求学,受过雄辩术教育。他当过lo年律师。公元70年被任命为一所国立拉丁语修辞学校的主持人。由于在雄辩术方面的造诣以及在办学上的卓越成就,当罗马帝国在公元78年设立由国家支付薪金的雄辩术讲座时,他成了该讲座的第一位教师。昆体良在拉丁语修辞学校工作了二十年左右,大约在公元90年左右退休。
  在担任教师的同时,昆体良还兼任律师,这使他有可能以当律师的丰富实践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把理论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昆体良退休后,专门从事著述。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写成了《雄辩术原理》(12卷,约合中文六十五万字)。这部著作既是他自己约二十年教育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又是古代希腊、罗马教育经验的集大成者。昆体良的教育理论和实践都以培养雄辩家为宗旨。
  文艺复兴时期,久已失传的昆体良的著作从积尘中被重新发现,立即光彩夺目,使厌倦了经验主义的人文主义者为之倾倒。
  (摘自《外国教育史教程》,吴式颖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欢迎来到外国教育史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