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Lusuo
卢梭 |
卢梭,J.-J.
Jean-Jacques Rousseau (1712~1778) 法国启蒙运动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学家、文学家。 原籍巴黎,
生于日内瓦。父亲是钟表匠。 卢梭12岁习 雕刻,因不堪其师打罚,出走巴黎、里昂等地。后在侯 爵府邸服役,曾以演奏音乐为生,也作过法国驻威尼斯
公使的随员。他在流浪中读了 J.洛克、 G.W.莱布尼茨、 R.笛卡儿等英、法、德著名哲学家的著作,自习了数学、 史地、天文、生理、解剖等科学知识,还掌握了拉丁语。
他旅居巴黎时,又结识了哲学家D.狄德罗、□.B.de孔迪 拉克,参加撰写《百科全书》,受到进步思想的启发。 卢梭痛恨封建社会。1749年,第戎学院征文,题为
《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卢梭为文应征, 痛斥了封建社会及其文化。该文列为首选。1753年,该 学院又行征文,卢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应征,文中揭穿了社会不平等根源在于私有制度。从此 卢梭专力著述。1761年出版《新爱洛绮丝》,1762年出 版《民约论》和《爱弥儿》,后又撰成《忏悔录》(1782),
都有很大影响。因《爱弥儿》揭露教会罪行,政府当局 立即下令焚毁,并要逮捕作者。卢梭被迫奔赴瑞士、普 鲁士和英国。1770年返回巴黎。1778年逝世。
卢梭作为法国启蒙思想家,所反映的是当时“第三 等级”中的中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要求。他的思想是唯 心主义的,认为人皆秉赋善性,如果顺任天性发展,罪
恶就可消灭,社会就可得救。他认为在原始社会中,人 性自由发展,人人得享自由、平等。后来私有制度产生, 压迫现象出现,善良天性无从保持,邪恶便笼罩人间。他
呼吁社会和个人都“归于自然”。卢梭富于革命激情,也 有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他虽知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 却不主张废除私有制,这是自相矛盾的。
卢梭的教育理论同样以“归于自然”为依据。他的 教育代表作《爱弥儿》开宗明义便说:“上帝创造的一 切都是善的,而人滥于作为,便变为丑恶的。”他痛斥
当时的教育戕害人性,使人成为“文明”的牺牲品。他 说:“我们且以天性的最初的冲动永远是正当的,作为 颠扑不破的原则。”他又说:“要以天性为师,而不以
人为师”,要成为“天性所造成的人,而非人所造成的 人。”这就形成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爱弥儿》论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抨击造就王公贵族和达官显
宦的封建教育,对于当时以培养公民为教育理想的观点, 也予以抨击。他认为自然不制造王侯和士绅,培养贵族 和显宦是违反天性的;人人应该按天性而生活,而公民
的一切却是由社会决定的。在卢梭心目中,自然人是身 心调和发达的人,既有农夫或运动员的身手,又有哲学 家的头脑,因而身体健康,感觉灵敏,理性发达,良心
畅旺,还具有从事劳动以维持生计的本领。卢梭设想的 爱弥儿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主义教育培养的新型人物,实 质上是资本主义教育培养的模特儿。
自然主义要求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身心发育。因 为“在万物中,人类有人类的地位,在人生中,儿童有 儿童的地位。必须把人当人看待,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卢
梭将受教育者的身心成长分为4期:①由初生到2.5岁是 婴儿期,身体软弱,教育应以养护身体为主。② 2.5~ 12岁是儿童期,感觉发达,教育应以身体锻炼和感官训
练为主。③12~15岁是青年期,理性开始发达,教育以 知识教育为主。④15~20岁是青春期,已意识到社会关 系,是实施性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时期。卢梭认
为教育既须适应受教育者身心成熟的阶段,还须适应众 多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和两性差异,这一主张对心理科 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卢梭对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提出了改革方案。在身 体养护锻炼方面,卢梭既反对把身心对立起来,把身体 当作心灵的桎梏,以致流为禁欲主义;又反对娇生惯养,
以致流为溺爱放纵。在感觉训练方面,他强调感觉是知 识的门户,强调通过训练而使之发达。在智育方面,卢 棱反对古典主义的教学内容和教条主义教学方法。他主
张让儿童通过实际活动及接触事物,从观察与探索中,受 到启发诱导,获得真实的知识。他反对教师把儿童当学 者看待,一味注入灌输和强迫呆读死记。他痛恨书本教
育,认为儿童到 12岁尚不知书籍是什么,不要紧, 等 到青年期再读书求学,教以各种知识。在德育方面,他 反对教师把儿童当道德家看待,空洞地进行道德说教;反
对把儿童当神学家看待,讲求礼仪和教义传诵。他要求 通过培养善良习行来培养善良品德;利用自然惩戒来改 正儿童的过失;从正义行动中,锻炼对罪恶社会进行斗
争的意志;还要养成儿童对神的内心虔信,不流为盲目 信从。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对妇女教育的看法过于偏 颇,他认为女子的天赋低于男子,女子教育应以培养贤
妻良母为目标。妇女不能妄想作学者或社会活动家,而 应擅长治家之道和讲求贞洁的妇德。 卢梭批判封建教育的功绩是巨大的。以后J.H.裴斯
泰洛齐、I.康德、J.B.巴泽多、J.杜威等瑞士、德、美 的教育家、哲学家,都深受卢梭理论的启发;近世的教 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受到卢梭思想的影响。但
卢梭的教育理论存在着偏激性。他的性善论并不科学,因 为天性只是身心发展的潜能,教育不能片面地顺应人的 本能,而应依据受教育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征,诱导他
们向社会需要的方向成长。卢梭虽反对把培养公民作为 教育目标,但在1755年所写的《论政治经济学》和1772 年为波兰政府所拟的振兴规划中,却主张政府必须进行
公民教育。卢梭思想上的矛盾,正反映了教育必须以儿 童为出发点和以社会为归结点;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和 发达时期不注重培养公民,乃是教育上的乌托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