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卡连柯
马卡连柯,А.С. Антон Сем□нович □акаренко (1888~1939) 苏联教育家。生于一个铁路技工家庭,17岁开始当 小学教师。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 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1920年,他被委派组 织一所“少年违法者工学团”。马卡连柯大胆进行教育 实践, 积极探索新的教育规律, 经过艰苦的工作使数 百名犯罪儿童成长为新人。1922年,工学团改称“高尔 基工学团”。 马卡连柯的教育文艺名著《教育诗》(1933 ~1935)生动地总结了工学团的教育经验。1927年,他离 开工学团,组织并领导同一性质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 动公社”。他进一步发展了工学团的经验,创造了在集 体中把教学与现代工业生产相结合的教育形式。在公社 中成立10年制完全中学和工厂,社员既是学生又是技术 工人。1935年他离开了公社。他在工学团与公社的实践 中, 把 3000多名走入歧途的青少年教育改造成为具有 共产主义觉悟和一定知识技能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材和先 进人物。他的成功,引起了国内外的注意。以后他主要 进行教育理论的总结、研究与宣传工作。1937年出版了 专论家庭教育的《父母必读》。1938年写完另一教育文 艺名著《塔上旗》,总结了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的 全部经验。 马卡连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与资产阶级 的“自由教育论”、“儿童学”等错误理论进行斗争的 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他坚信共产主义 教育的威力,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又汲取M.高 尔基作品中对“人”的高度信任的思想,确定了“尊重 与要求相结合”的总的教育原则。他在此基础上广泛地 论述了各种教育问题。他提出,要完成社会主义教育的 目的,必须通过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自觉纪律教育等 基本教育过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原则与方法来塑造共 产主义新人。集体教育、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是马卡连 柯教育实践与理论体系中的基本内容。 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理论,被概括为“在集体中、通 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他总结了进行集体教 育的一系列主要原则与要求,如集体运动原则、平行影 响原则与集体继承性原则等;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中教 师、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人之间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辩证 关系;强调教师必须善于通过集体的力量对学生个人进 行更为广泛与严格的教育;在对学生个人的教育中,必 须要求他对集体负责,给集体以积极的影响;教育工作 要在保持与发展集体的优秀传统中,使集体永不停滞,一 往直前。马卡连柯还要求在形成学生集体的同时,教师 也必须形成为团结、战斗的集体。 在劳动教育理论中,他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劳动 教育的一致性,劳动教育与生产产品的过程相联系,以及 把知识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的一般原则,使学 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养成共产主义的道德思想品质,并 使脑力与体力得到统一发展。 在纪律教育理论中,马卡连柯论述了社会主义纪律 与纪律教育的实质,并指出纪律教育的基本特征应是严 格的纪律形式与个人的自觉性的充分结合。 1950年,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成立“马卡连柯全 集编辑委员会”, 编辑出版了《马卡连柯全集》(7卷 本)。中国于1957~1959年翻译出版了这套全集。

 

::欢迎来到外国教育史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