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斯谟
伊拉斯谟,D. Desiderius Erasmus (1467~1536) 又译埃拉斯穆斯。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教育家、文 学家。生于鹿特丹,卒于巴塞尔。 9岁入代芬特尔的圣 莱布因教会学校学习,接受人文主义影响。1493年入巴 黎大学学神学。曾周游法、英、德、比利时等国。在意 大利研究古典文献,编辑古典著作。1510~1514年,在 英国剑桥大学任神学教授,兼教希腊文,并赞助人文主 义教育家J.科利特建立圣?保罗学校。他编写的拉丁文 课本《名物篇》(1511)、《对话集》(1518),在16、17 世纪被欧洲各国广泛采用。文艺复兴后期,他是欧洲有 广泛影响的学者。 1509年,他发表长篇讽刺作品《愚人颂》。书中揭 露封建统治的罪恶和教会对人民的愚弄;批判经院哲学 嘲讽垄断教育的天主教僧侣;抨击中世纪的棍棒教育、呆 读死记和教师的无知与粗鲁。他认为古希腊罗马奴隶社 会是人类的黄金时代,学习古典语言文献是人类摆脱愚 昧、提高德行,从而整顿教会,改良社会的根本途径。他 主张古典语言文献应成为中等教育的核心和有文化教养 的标志。伊拉斯谟赞美有限君主专制政体,在《基督王 子的教育》(1516)中,极力为君王治理国家献策;认为 培养王子成为基督徒,成为仁慈而聪明的君主,是治国 的要务。 在《论正确的教学》(1511)与《论童蒙的自由教育》 (1529)中,他探讨了教育理论问题;认为人的成长,决 定于天赋、教导和练习,后两者尤其重要,儿童教育要 从早期开始。他认为提供良好的教师是政府和教会的重 大职责,教师要关心儿童的身心发展,尊重儿童的个性 特点,要鼓励儿童,反对恐吓、惩罚。他要求教师用正 确的方法进行教学,要重视儿童的兴趣,采用直观教具; 学习古典文献要注重内容,防止单纯死记语法规则。在 《西塞罗主义》(1528)一文中,他批判了当时人文主义 教育中单从形式模仿西塞罗文体、词汇的形式主义与烦 琐学风。 伊拉斯谟努力促进欧洲中等学校的人文主义化,适 应了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但他偏重古典教育,轻 视自然科学,忽视民族语文的思想给欧洲教育留下了消 极影响。古典教育直到19世纪中叶还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这和伊拉斯谟的思想影响有一定关系。

 

::欢迎来到外国教育史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