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试题六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理想国》
2.忠于帝国的公民和官吏
1.宗教
2.家庭教育
3.《巨人传》
4.《史密斯-休士法》
5.世俗性
6.《教育基本法》
7. 统一学校
8.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B
3.C
4.B
5.D
6.A
7.D
8.D
9.C
10.D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福斯特法案福斯特法案: 又称1870年《初等教育法》,规定国家继续拨款补助教育,并在缺少学校的地区设置公立学校;全国划分学区,由经过选举产生的“学务委员会”负责监督本学区的教育工作;各学区有权实施五至十三岁儿童的强迫教育;承认以前各派教会所兴办或管理的学校为国家教育机关;学校的普通教学与宗教分离,凡是接受公款补助的学校一律不得强迫学生上特定的宗教课,一般性宗教教学则须安排在首节课或者末节课,以利于学生在听课与不听课之间自己做出选择。该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出现了公、私立学校并存的局面,推动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2. 骑士教育:是中世纪西欧早期宗教教育与武士教育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家庭教育形式,学习内容以“骑士七技”为主,轻视读书、写字、计算等文化知识,以灌输服从与效忠封建统治阶级思想的手段来培养英勇善战、忠君敬主的骑士。
3.婆罗门教教育
公元前6世纪的印度教育,一般称为“婆罗门教育”。在婆罗门的学校中最有特色的是“古儒学校”。 “古儒”即对婆罗门教经典有一定研究而又热心于教育的文人,他们在家中设立的经义学校即“古儒学校”。学生主要是婆罗门等高级种姓,儿童入学后即迁入古儒家与其共同生活起居,学习年限为12年。这种教育以婆罗门教的教条为指导思想,以用梵语写成的婆罗门教的经典《吠陀》经为主要内容,教学方法以背诵为主,同时也有一些讨论。

4.基佐法案:该法案由教育部长基佐制定,于1833年颁布施行。规定每个乡必须设立一所初等小学,每个城市要设立一所高等小学;儿童入学要交费;初等小学课程有读、写、算、法语、神学、道德,高等小学课程开设几何、测量、绘画、史地、音乐,注重生产生活相关知识的教学;强调加强宗教教育;教师必须经专门训练,得到国家证书后方可任教。基佐教育法的实施是法国初等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步骤,推动了法国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发展。
5. “阿卡德米”学园 公元前386年,柏拉图在雅典近郊凯菲索区的阿卡德米体育场开办了一所学校,他一边教学,一边著作,做了一名教师。他在阿卡德米的入口处写了“不懂几何学者勿入”的字样,告诉人们,没有几何学的知识休想登上柏拉图的哲学殿堂。柏拉图主持学园约40载,学园的建立是他生命史上的转折点,在某些方面还是西欧科学史上最值得纪念的事件。对于柏拉图来说,这意味着在长期等待之后,已经找到了他一生真正的工作。

::欢迎来到外国教育史网络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