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说明]
课程与教学论作为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是随着教育科学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机整合,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课程与教学的研究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践问题。在这个领域里许多理论问题需要澄清,例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目标等。通过澄清这些理论问题有助于我们对课程与教学有个清楚明了的认识,帮助我们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并且能够对实际的教育教学现象从理论的高度加以把握。同时这门学科还有很强的实践性,这门学科的研究动力就是来源于实际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试图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撑,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一直都密切关注实践,不可否认,它也确确实实为实践的发展提供了积极有效的指导。基于此,众多教育实践工作者需要课程与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指导。同时,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也为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学科提供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研究动力。
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具有以下的特点:1、科学性,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遵循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原则。另外,教育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不同的研究方法会带来不同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效果。课程与教学论研究领域要发展,就必然要进行科学研究,就必然要有正确的、科学的、现代化的研究方法。该研究使用了调查研究法,观察研究,实验研究法,人种学研究等方法。除此之外,本门课还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行了科学、全面、准确地阐述;2、前沿性,因为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所以,本门课的研究可以说是具有很强的前沿性。另外本门课还对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最新资料加以介绍,以确保对本次课程改革最前沿的问题准确把握;3、可学性,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并不只是理论工作者的事情,该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它对实际工作者的吸引力,所以,来自一线的工作者不用担心自己的理论基础是否能够学会该门课。本门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课程与教学研究的一些基本理论,还用浅显的语言对本次课程改革进行了介绍,使广大实际工作者能够深刻体会到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就在身边,不会产生陌生感,不会有恐惧心理;另外,每章涉及到的一些相对难懂的概念,术语都有相关资料的解释,这为学习者的学习提供了方便。另外,本门课还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便于自学。4、资料性,本书引证了大量权威资料,其中有很多都是非常有最新的研究。例如,本门课系统的介绍了本次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新课改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角色等。5、研究性,本门课的研究对于课程与教学轮的研究来讲仅仅使个起步,它决不是个终结性的工作,其中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所以,为了这门学科的发展,为了使广大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参与到本研究当中来,在每章的结尾都列出了思考题,有利于广大学习者和研究者进一步该研究中的问题。
本门课共分为十六章来探讨。主要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出发,即阐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又密切关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的实践问题;即探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体系建设,又分析讨论课程与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更好地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学科的不断发展。
例如,课程与教学概念的理解,课程与教学目标等研究就属于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研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习方式变革,基础教育课程评价,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教师角色等部分就是当前热点问题研究。
对于本门课的学习策略在次建议:将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紧密联系。关于本研究的性质时曾说过,课程与教学轮研究不只是理论研究,同时它还具有实践性,所以,该研究的性质决定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必然要将理论学习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是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另外,其它的一些策略也很重要,例如,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和其它学习者的交流,可以使用小组学习等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