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当代部分 >> 新时期散文 >> 第一章
第一章 80年代散文

    

一、80年代散文创作群体

    就散文创作本身而言,1977年至整个90年代,散文以自己独有的节律与色彩,推进着发展的历程。1989年4月,中国作协主办的全国优秀散文(集)杂文(集)奖颁奖。巴金的《随想录》、陈白尘的《云梦断忆》等获荣誉奖,杨绛的《干校六记》、贾平凹的《爱的踪迹》、曹明华的《一个女大学生的手记》等24部散文集获优秀奖。
    80年代老中青三代散文作家相承共生,耕耘于散文苑圃。冰心、巴金、孙犁、刘白羽、秦牧、韦君宜、杨绛、郭风、柯灵、黄裳、何为、袁鹰、碧野等老一辈作家,引入注目。巴金的《随想录》被称为"一部代表当代文学员高成就的散文作品"。认为"老年人宜于写散文"的孙犁,十年间出版了《晚华集》、《秀露集》、《澹定集》、《尺泽集》等专集,散文创作进入了旺盛期。中青年作家成为80年代散文创作的主力。宗璞、姜德明、韩少华、那家伦、刘成章、谢大光等中年或近于中年的散文作家,在承继与超越中,实现着散文审美的调整。贾平凹、赵丽宏、王英琦等一批50年代后出生的青年作家,创作活跃,以其独特的风格成为80年代散文"新星"。贾平凹的散文擅长表达古典情致与乡土情结,具哲理而有情趣,深得美文的品质。赵丽宏的创作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林中小溪,意境幽远,有一种诗意之美。女作家的散文创作在80年代显示出强劲的集团优势。张洁、陈慧瑛、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洁、苏叶、王英琦、启敏、叶梦、韩小蕙等灿若星空,以其不凡的创作实力绘就女性散文亮丽的风景。女性散文,以其对社会、人生独特的观察与对生命本体独特的感悟,展示了一方姿态万千的女性世界。诗人邵燕祥本时期致力于条文创作,以思想深刻、尖锐为人称道。

    二、80年代散文的特色与价值

    80年代的散文有自身的特色与价值。这种特色与价值,首先表现为在散文创作中找回了失落的文体精神。正如散文评论家林非所说:"一个散文创作的新时期已经来到了,它最为突出的标志就是追求着尽量地达到'真'"。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当代前十七年,延及"文革"十年,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虚假矫情成为散文创作中的流弊。新时期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也促使散文作家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拥有更多精神自主的散文作家,开始根据自己的亲历和深思,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人事物景。新时期发轫时的哀祭反思类散文,追忆流年岁月,悼念患难故人,反思荒诞历史,作品多情真意切,读来启思动人。
    80年代散文创作的特色与价值,还显现于创作主体对散文本体意识的自觉上。在现当代散文发展史上,曾有若干时期政治话语直接而大量地进人了散文创作。散文作为一种审美存在被忽视或弱化了,它所表现的艺术空间被缩小了。进入80年代,散文作家开始注意按照散文本体的规律,进行审美性的创作,作品的视域得到了招展。散文作者既关注重要的人物事件,又更多地叙写日常生活场景或作者个人的故事;既观照外在的生活,又"向内转",大量地表现主体丰富的心灵世界。优秀的散文善于将自我与外在沟通,将琐事与时代串联,发挥散文审美的优势。杨绛的《干校六记》,叙写"大背景的小点缀,大故事的小插曲"。作品从文化与人性的层面,展示了在特殊年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对"文化大革命"作出平和之中藏有冷峻的理性批判,成为80年代散文的物品。80年代散文作家文体意识的自觉,不仅表现为他们对既存的文体规范的尊重,而且还表现为对文体新质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散文,已打破"形散神不散"的旧有范式,随物赋形,摇曳生姿。至80年代中期以后,散文文体变革潮起。刘炽园、赵玫等主张散文"文体革命",将主体潜意识与现代哲思引进散文本体。

    三、巴金的《随想录》

    (一)《随想录》的自我批判精神
    《随想录》深刻的思想文化内容,突出地表现为作家具有震撼力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精神。历史责任感召唤作家的使命意识。
    巴金将写作《随想录》作为"一代作家留给后人的遗嘱。"(《探索集·后记》)巴金说:"讲出了真话,我可以心安理得地离开入世了。可以说,这五卷书就是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吧。"。巴金的"遗嘱"将历史的伪饰揭去,把"文革"的荼毒无情予以剖析。他希冀人们不要将"浩劫"看作"遥远的梦"而加以忘却:"我们谁都有责任让子子孙孙、世世代代牢记十年惨痛的教训。"据自己的亲厉亲验,择取真实而典型的材料,对"文革"中奇怪而丑恶的现象进行批判。《"腹地"》一篇将"新文字狱"的制造例说给读者,具体地揭露了专制主义对人性人格的践踏。《小狗包弟》更见历史的悲情,抨击十年动乱对生命体的破坏,力透纸背。揭露"文革"的作品不计其数,但巴金另辟蹊径,以侧改正。作者并没有直接致力于人际间干戈相交的纪实,着重写通得人性的小狗"包弟"。在那特殊的年代,狗为人悲,人复为狗愁;狗非人,却通人性,人非狗,而竟有不如狗者。这样出新求异的题材与主题开掘,将"文革"期间人性良知泯灭的惨剧暴露无遗。作品具有超越同类题材一般作品的批判力度。《随想录》对"文革"的彻底否定并不只停留在暴露伤痕的浅层面上。作品的主题有一种启蒙的倾向。作者从社会思想文化的探层探究"文革"发生的根因。在巴金看来,封建主义余毒是导致"文革"劫难与社会弊端的一个根源。因此巴金认为我们"还是要大反封建主义"(《无题集·衙内》)。反封建是《随想录》的一个基本主题。
    《随想录》最撼人心魄的,还在于作者那种严于责已、解剖自我的强烈的自审意识和自省精神。巴金的创作奉行"讲真话"的原则。"讲真话"一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以及社会的众生相,另一方面是指作品真实地烛照作者自我的内心世界。巴金更强调"讲真话"要"从解剖自己、批判自己做起"。"我写作,也就是在挖掘,挖掘自己的灵魂。"在《随想录》中,作者不仅是"述他者",从旁给人指说"文革"的劫难,诉说自己的遭遇;同时,作家主体自身也成为"暴露"的对象,无情地真诚地将自己的灵魂作无掩饰的展示与剖析。作品的这种"自我暴露",表明了巴金作为一个正直作家所具有的高尚的人格风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良心。这是造就作品独特魅力的重要素质。巴金将自己在"文革"中所特有的隐秘心态全盘端出,进行自我审判。这种深刻的自审与审丑,在当代文坛,天人过于巴金。巴金是特定时代知识分子类群中的一个"活体"。巴金的彻底自审,实际也是在审视民族的灵魂,解剖时代、社会和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巴金的"忏悔"与宗教意义层面上的"忏悔"完全不同。他的"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作为参照,将个人的内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因而,巴金的自审自省拥有更为深刻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意义。以此论之,《随想录》是一部摄照"文革"时代知识分子心灵轨迹的史册,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史的价值。巴金的自我忏悔,其思想渊源远及卢梭。作者早年旅居法国,曾在卢梭铜像前心仪膜拜。巴金的责己解剖,又与鲁迅相通。
    (二)《随想录》的文体价值
    《随想录》具有文体价值。散文一体,祟尚真实。优秀的散文是作者真诚的人格与真实的文格化合的产物。《随想录》找回散文曾经在很多人那里失落的真诚品格,引领散文创作由虚空伪饰走向求真务实。
    巴金称《随想录》是一部讲真话的书。巴金所说的真话就是"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真话。"在《随想录》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作者有一颗真诚的文心在跃动。《随想录》不是无病呻吟、无中生有的装腔作势之作。作者有感而发,敢于说出自己心里的真话。其间有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性灵。《随想录》作为现当代散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标志着散文开始告别一个浮夸、说谎的阶段,而进人一个能说真话、敢说真话的时代,标志着作者开始告别一个自我粉饰的阶段,而进入到一个自我反思省察的时代。王西彦认为:"真诚"在巴金"五本《随想录》里是最突出的。他是拿心与读者交换心。",正是这种以心换心式的真诚,为肋年代散文创作提供了某种可贵的借鉴的范式。
    散文创作的题材原是"海阔天空"的。但有一个时期题材趋于革命化、政治化。叙写个人生活,儿女情长成为散文创作的"禁区"。《随想录》题材泛化,既有对社会生活、历史场景、国际交往等大题材的摄取,更有对个人心迹的袒露,友人亲人间真情的表现,凡人俗事的叙写。在题材开拓方面,充分展示散文文体的优势。于1979年2月首发于香港《大公报》的《怀念萧珊》,它所具有的文体价值在于,在新时期较早地将个人生活引入了散文创作天地,写自我故事,抒自我情愫,由此而被散文家再次认同。《怀念萧珊》在质朴凄婉的叙写中,涌动着作者湍急的情感之流。在这篇记写夫妻生活故事与情爱的作品中,既再现伉俪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生活情景,又直抒悼念、自责自悔之情,如泣如诉,感人至深。此外《随想录》的话语方式在当代散文史上也具有某种"转型"意义。当代散文创作中,曾有将散文当作诗写的主张。作为这种主张的实践,散文表达景观过多地"人造化"。许多"诗意"散文是被"做"出来的。巴金认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巧。"他的
    《随想录》或叙或议或抒情,随意运笔,杂体相生,天然自成,不拘一格,全然不是做作之物,较好地展现散文随意生姿的审美风范。《随想录》是巴金丰厚的精神存在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