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戏剧,值得关注的还有小剧场运动。欧美小剧场运动已有百年历史,20年代"爱美剧"是小剧场运动在中国的初次实践,198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绝对信号》,标志着小剧场运动的复兴。此后,在1982年至1987年间先后有上海青年话剧团、哈尔滨话剧院、广东省话剧院、南京市话剧团、大连市话剧团、沈阳话剧团进行了小剧场戏剧演出的实验。1988年是小剧场话剧的丰收年,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青艺小剧场"改建成,并上演《火神与秋女》、《天狼星》,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了《女人》,南京市话剧团在连续上演几部小剧场戏之后,又上演了新作《天上飞的鸭子》。1989年4月由中国戏剧家协会和南京市文化局联合举办的"中国第一届小剧场戏剧节"在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9个话剧院、团上演了16个剧目,显示了小剧场戏剧的实力。
西方的后现代戏剧也对中国戏剧产生了影响。其一是各地相继出现了一些实验性探索组织,其二是在南京的小剧场戏剧 展演中,也出现了一些戏剧新因素.如对观众参与性的重视,而上海青年话剧团演出的《屋里的猫头鹰》则借用了仪式戏剧、环境戏剧的方法。
1993年北京有"'93中国小剧场戏剧展",其中《留守女士》(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尼姑思凡》(中央实验话剧院演出)、《情感操练》(火狐狸剧社演出)、《泥巴人》(广东省话剧院、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两台演出)受到好评。戏剧工作者试图建构起与当代普通观众的欣赏要求相沟通的桥梁,把视点逐渐转向当代人的精神世界与感情表达,为赢得观众而进行通俗化追求,从不同角度探求小剧场创作的潜能。这次展演显示出部分戏剧工作者探求戏剧生存之路而进行的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