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所在位置 >> 现代部分 > > 绪论   [回首页]  [当代部分]
     
一、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对现代性的追求   四、对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理解
五、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六、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缺陷及不足    


绪 论

    在绪论中我们要讲一下有关现代文学的几个问题。既什么是现代文学史?学习这门学科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学好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该看哪些方面的书?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是怎样的?好,下面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


1、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首先它是"史"属于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事实上无论什么学科都是史学的一部分,物理史、汉语史等。一般的历史叙事模式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文学史不同于一般的历史叙事。
    其次,它是文学史,是对历史事件的文学叙事,所以它有自身的文学特征:作家自身的艺术气质、审美的、文化的等诸多特征。不同的历史学家对同一历史叙事可能大致相同,但不同的文学家对同一文学叙事却决不可能相同。
    再次,它是现代文学史,这便涉及到"现代"这样一个时间、性质概念。它上承古代(先秦--1840年鸦片战争前)、近代文学(1840年--1917年),下接当代文学(1949--迄今),中与外国文学相通,继承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底蕴,又从西方现代国家吸收了进步的思想文化和写作技巧,从而形成了"现代"意义上,区别于传统文化的新文学。
    最后,它是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因而便呈现出与西方文学,即外国文学迥然不同的艺术特质,即中国式的审美观念、小说结构、人物形象等,也就是"新鲜、活泼的具有民族作风、民族气派的大众文学"。

2、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界定

    用现代的文学语言(现代白话文)与现代的文学形式(诗歌、散文、小说、戏剧),表达现代中国人思想、情感和心理的文学(即近代中国追求国家和民族的现代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所导致的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3、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课程设置

    课程依现代文学的三个"十年",分为三个大的段落,即1917-1927;1927-1937;1937-1949,三编。每一编都是先概述文学思潮与运动,然后分章介绍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的发展状况;作家作品的分析处于中心位置,鲁迅、郭沫若大作家都设专章评述。每一章的学习是"分",即较多进行作家作品的具体分析;但又要注意把作家作品放到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中考察,注意各文体以及各思潮流派彼此的关联,注意从"史"的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文学现象,这又是"合"。初学时,建议浏览指定的相关教材,求得一个大致的轮廓印象,然后再进行学习,学习每一章节,都力求有一种文学史眼光的贯通。还要认真读作品,要预先读完指定的必读书目,有自己的文学感觉与体验,带着问题来学习,并参考有关评论讨论问题,这样文学审美与分析能力才能有效地提高。


一、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中国近现代以来追求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这一历史过程中产生的

    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丹纳在他的《艺术哲学》中说过这样的一段话:"自然界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着这种或那种植物的出现;精神方面也有它的气候,气候的变化决定着这种或那种艺术的出现"。这段论述也适用于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时期的中国现代文学也是在某一精神氛围的催发下产生的。这种氛围便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背景。


《新民丛报》刊载的拿破仑、华盛顿、苏格拉底的像,体现了开阔的文化眼光

    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它的基本标志之一就是拥有漫长的发展历史,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但是1840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标志着中国漫长的、独自发展的古代历史的终结,更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冲击下必将走上新的发展起点。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威胁下,中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始,中国开始了"中学为体(本),西学为用(末)"的洋务运动。认为中国的根本--文化,没有问题,只是"末"--技艺不如西方,发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则是对这一主张的具体实践。但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它极大地震动了中国的思>更预示着中国传统文学在世界文学的冲击下必将走上新的发展起点。在西方船坚炮利的威胁下,中国感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从魏源《海国图志》中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开始,中国开始了"中学为体(本),西学为用(末)"的洋务运动。认为中国的根本--文化,没有问题,只是"末"--技艺不如西方,发源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则是对这一主张的具体实践。但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它极大地震动了中国的思想界: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人口众多的泱泱大国,不仅初败于西方列强,更再败于东方的日本。随之而来的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更使中国处于亡国灭种的危险境地。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看到日本"明治维新"后,几年便成为东方强国的历史史实之后,认识到光学习西方的器物文明--船坚炮利是不行的,还需政治制度上的西学,因而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为了配合政治上的维新变法,在文学领域里他们发起了"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与"白话文运动"等文学改良运动,突出强调文学的思想启蒙作用,以实现他们"文学救国"、"文学新民"的愿望。这方面以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代表。(早在上一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歌、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
    晚清的白话文运动,虽然强调语言的通俗性,力图推动"语文合一",但整体上还是传统文学内部的文学改良运动,还不是根本意义上的文学革命。由于历史条件尚未成熟,这些由社会变革的热情所煽起的文学革新的尝试,只开出过眩目的花,未结出丰硕的果,而且清末民初,毕竟还没有出现那种整个民族思想文化向现代突变的契机,社会转型仍未达到临界点。而所有这一切都有待于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才成为可能。正是这场运动,为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动力与契机。
    通过上面论述,我们可以看出: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就不断探索"富国强民"之路。这段探索到1917年"五四"新文化爆发,可以初步概括为"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晚清文学运动"这样几个过程。对"西学"的吸取层面也由"船坚炮利"的物质层面--"兴议院,开国会"的制度层面--直至晚清"文学新民"的精神层面。各派别提出的变革措施尽管有所不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兴议院,开国会"-"文学救国,文学新民")但其终极目标都是使中国成为与西方列强并驾齐驱、国富民强的现代化民族国家。可以说对现代化民族国家的追求是贯穿整个20世纪,直至今天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时至今日我们仍然在说"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国的历史告诉我们:变革仅仅是手段,目的与原因都是现代化。

    结论:中国现代文学是伴随中国近现代以来追求建立现代化民族国家这一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明确这一历史大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质、现代文学的思想内容、美学风格等整体风貌及缺陷和不足。 [返回]

二、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



梁启超刊于《新民丛报》的《饮冰室诗话》

    有关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是近年来学术界探讨的重点,出现了"众声喧哗"的局面。争论的焦点在于现代文学到底是时间概念?还是性质概念?在这里我们也向大家介绍传统和近年来两方面的观点,供大家参考。
    (一)、传统上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划分:以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2卷5号上胡适发表的《文学改良刍议》为开端,止于1949年7月第一次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历时32年,习惯上称为"现代文学三十年"。参照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年法,大体每十年为一段落,分三个时期:
    1917--1927:五四运动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新文学生长期。刚从旧文学中分化出来,一方面大呼猛进,一方面又不免幼稚。在向外国文学借鉴、学习的过程中不免生硬模仿的现象,茅盾以1921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创作寂寞,作品廖廖,刊物也不多。后期;文学社团蜂起,刊物众多,作家作品大量涌现。诞生了鲁迅、周作人、胡适、郁达夫、郭沫若、茅盾、叶圣陶、冰心、闻一多、徐志摩、朱自清等一批举世著名的作家、学者、诗人,他们为新文学诞生和发展做了开辟工作。

    1927--1937: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新文学的发展期。本时期文学上的主要收获:理论上有"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以及文艺大众化讨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获得了深入发展。长篇叙事文学作品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子夜》、《家》、《骆驼祥子》、《雷雨》等一批杰作。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在我国文学史上是一件大事。虽然成绩巨大,但局限也深刻影响了以后文学的发展。除原有作家外,活跃于文坛的还有巴金、老舍、丁玲、沈从文、曹禺、田汉、夏衍、艾青、林语堂、梁实秋等大家,以及有文学才华的作家如叶紫、萧红等。作品的社会倾向加强了,作品的大众化和民族化的问题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形成了这一时期文学上的主要特色。
    1937--1949: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我国新文学的成熟时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解散以后,1938年3月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国统区、解放区、沦陷区(香港、华东、华南、东北、上海孤岛)文学作品异彩纷呈,除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老作家贡献新作外,沙汀、艾芜、张天翼、吴组湘、姚雪垠、田间、何其芳、路翎、师陀、钱钟书、张爱玲等,也成为这个时期颇负盛名的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经过三十多年的风雨,终于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领域里建立了一个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并且和其他民族文学紧密联系着的艺术世界。
    上面这种划分方法是中国现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奠基人王瑶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提出的。事实上这个意义上的现代文学仅是一个时间概念,虽然有不足,但它在学术界通行了很长时间,从50年代一直持续到70年代末,考虑到高校教学及教材的稳定性,在我们以后的教学中以此为划分依据。

(二)、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打破现当代文学的界限,开始重新划分文学史。这里简单向大家介绍有影响的几个观点。
    (1)80年代中期,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中提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概念。
    (2)还有人提出"19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的概念,将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的近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打通。
    (3)还有"近百年中国文学史"的提法。北京大学诗歌研究领域专家谢冕先生主编,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百年中国文学总系》便是对其的实践。从1900-2000年中基本每隔十年便选取有代表性的年代(1928年:革命文学、1942年:走向民间、1956年:百花时代、1998年:世纪末的喧哗)等,对那个年代的历史文化进行透视以显现整个文学的发展脉络。
    还有王晓明、陈思和等,都准备去重写文学史,尽管他们对文学史的看法五花八门,但他们都认识到:现代文学不应仅是个时间概念,更应该是一种性质概念。因而他们从不同角度出发,来诠释现代文学的性质。考虑到学术的规范性与创新性,我们在学习中以传统方法为主,同时在授课时多注意穿插其它学派的观点和见解,以有助于大家开阔视野。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问题,下面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返回]


三、 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性质--对现代性的追求

    传统的文艺理论把文学划分为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我们运用这一理论对现代文学进行解读,为现代文学下一个简单的定义:即用现代的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历史追求国家和民族现代化的过程中形成的,是与本世纪中国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思想、教育、文化的全面现代化的历史文化进程相适应的,并且是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在促进"思想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方面,文学更是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动就自然构成了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黄遵宪著作的初版本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对现代性的追求是现代文学的基本特质,现代文学的一切特征都是由其"现代性"决定的。[返回]


四、对现代文学现代性内涵的理解



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第七号封面

    我们从文本;题价值取向、思想意识和文学生产体制,三方面考察。
    (一)从文本(语言、结构、叙事模式、文体)自身演变来看,"五·四"后的中国现代文学是与当时西方文学发展同步的。
    1、语言:白话文取代了文言文,成为书面语,真正实现了"我口写我手"、"言文同一"。改变了明、清以来因"八股取试"所导致的书面语与口头语日益分离的局面,白话文作为书写、表达工具更加方便,有利于大众使用和文化知识的传播。
    2、结构:单线索的串珠式--多线索的交叉式--蛛网式。
     最早小说是15世纪,西班牙的《列那狐游记》,以主人公的经历、游踪为线索组织故事情节,因此又被称为"流浪汉"小说,这是小说史早期的"单线索结构"。
    单线索:我国早期小说也有类似的结构,如《西游记》,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线索,九九八十一难中的每一个小故事都是"单线结构",形成"串珠式"小说结构(用结构主义研究,其小说结构雷同:每到一地,遇妖怪,猪八戒好吃懒做,或被美色所迷,沙僧虽忠于职守,但师徒三人总是被捉,最后孙悟空勇斗妖魔,或上天搬取救兵,降妖除怪,师徒四人有继续上路取经。)

     多线索: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小说艺术是中国古典小说艺术的高峰,它在小说结构模式上也有新的贡献,形成了"多线索"的小说结构模式:即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衰落为副线,展示了18世纪我国封建社会渐趋没落的历史真实。

     蛛网式:19世纪西方小说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代表取得辉煌成就,他的《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以多角度、多侧面、全方位和众多的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多线索交叉的"蛛网式"结构,深刻展示了帝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茅盾先生的《子夜》也以众多的人物、纷繁的线索展现了30年代大上海生活的全景。以吴荪甫为中心,向外辐射众多线索、人物,展现其在三条火线作战。还有以吴老太爷办丧事吴家客厅众多人像展览和人物关系介绍等。这些都表明我国现代小说模式具有与西方小说同一的现代小说结构模式,因而具有现代性。
    3、叙事模式:晚清已有关于现代小说形式的论述(林纾译介的外国小说)--"五四"后现代小说的叙述模式如横断面(《一件小事》)、成长小说(《倪焕之》)意识流(《梅雨之夕》)等更是广泛应用。
    中国传统小说讲究情节的连贯性,故事有头有尾"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夫妻相会大团圆",讲究"扣子",不注重人物性格的刻画,少人物心理描写,用人物语言、行动来表现。《三言》、《二拍》、《四大名著》都是代表。小说结构象一棵大树,从树根讲到树梢、树叶,而西方小说则截取生活横断面,类似树干的横断面来展示人物性格。鲁迅《一件小事》,展现劳动人民--车夫的美德。
    成长小说:(法)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朵夫》,人物性格"圆形"的。主人公的性格在自身的不断奋斗,不断进取中不断完善、成长。而中国传统小说人物性格是"扁平"的,由始至终少变化。奸诈的曹操、性格卤莽的李逵等,由人物一出场,一直保持到结束。
    人物:也由"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嫖客妓女、流氓无赖"(鲁迅)"扫荡名士、美人之局,为下等人立照"(林纾)。还有陈平原在《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论述的连载体、花絮体等,都与19~20世纪西方小说叙事模式接近或同步。
    4、文体:中国古代文学尊崇散文、诗歌,小说被视为小道。但"五·四"后小说由边缘滑向中心,成为文学正宗。诗歌由古代韵律体变为现代自由体诗,更有利于作者情感的自由抒发。对传统戏剧的改良和西方话剧的引入都对中国现代文体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传统散文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小品文和杂文。

(二)从文学的主题价值取向和思想意识来看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题价值取向是"文以载道",载忠君之道,代圣贤立言,表达"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的君臣、父子、忠孝节义的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以西方近现代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民主、自由、科学、博爱作为现代价值尺度。表现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及建设现代化民主国家的概念。
    早期:《沉沦》祖国的不强大是留日的主人公自杀的原因。"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的,你快强大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
    晚期:解放区的 《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并最终实现了喜儿与大春未能实现的爱情。更是表达了对社会解放和婚姻自主的渴望。
    在这里,爱情的成败、人的生死都与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建立密切相关,而不再是封建的"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的文学观。

    (三)从文学发展的外部条件(文学生产体制)考察,"五四"后文学具有现代性。
    西方文学生产体制:以书刊、杂志、报纸、书店等传播媒介为中介,以市场为主导的完整生产过程。

    中国古代文学:无文学生产体系,李白、曹雪芹也不是职业作家,他们的创作也不是象巴尔扎克那样出版、售出,以换取稿费谋生,而是文人自娱。但近现代情况发生了变化:
    1、晚清在西方势力聚集的租界,现代的出版业出现了繁荣。1872年,旧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上海《申报》创刊,直至1949年上海解放终刊。到1911年全国报刊总数达1104种,公共舆论空间产生。
    2、1905年,科举制被废除,知识分子中的一些人为求生存,转而以为杂志、报刊撰稿为,现代职业作家出现。
    3、殖民地现代化大都市上海等城市的兴起,出现了市民阶层(中产阶级)--现代读者群,温饱有余,有更多的精神需求。
    出版业的繁荣、职业作家的出现、现代读者群的形成,是文学是否具有现代性的外部标志。"五四"后的中国文学具有了上述特征,因而具有现代性。[返回]


五、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

    "文学的现代化"自然意味着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历史性变革与改造,同时,作为民族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文学也与传统文学存在着深刻的血肉联系。     "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建立首先是以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为开端的,所以不可否认,二者存在对立紧张关系。但"五四"时期许多思想家对传统文化采取了科学的态度:
    1、"五四"时期,新文化讨伐的是传统文化中的封建性糟粕,是阻碍中国现代国民性建立和现代化发展的伦理文化和家族文化,并不是一切都要否定。鲁迅写《狂人日记》批判家族制,但又撰写《中国小说史略》,对古代文化进行整理。思想先锋陈独秀批判旧文学,晚年却勉力进行文字学研究。
    2、"五四"新文化阵营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否定旧文化,胡适就主张改良。1921年,发起"整理国故运动"积极保存古代文化遗产。中年后,又致力于"红楼梦研究"、"水经注研究",这都充分证明了传统文化影响的存在。
    3、新文化运动并没有中断中国文学的源流。古代文化对中国人、中国人的精神仍发生影响。五四时期存在的"革新--保守"冲突,新文学阵营与"整理国故运动"及《甲寅》派、《学衡》派等复古思潮的论战都说明了这一点。



梁启超像

    (二)五四后,在新文学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中,传统文化也没有断裂。
    1、五四激进的反传统的时代,"五四"后,30年代民族危机深化后,对传统文化又有所认同。
    理论上:30年代抗战时"文艺大众化"运动--对传统文化重新认识。
    40年代对"民族形式"的讨论--对传统文化再发现重新"亲和"的过程。
    创作上:30~40年代在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许多现代作家不断反思传统文化,力图从文化上找出民族一蹶不振的原因,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以激励国人坚持抗战,度过严重的民族危机。
    《雷雨》反思资本主义化的封建旧家庭的罪恶,继承了《狂人日记》的传统。
    《北京人》指出传统文化对人的摧残仍然存在,并要求回归原始文化。
    茅盾的兴趣点由"时代女性"转变为"传统女性",(《霜叶红似二月花》"婉卿")则表面他致力于找寻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
    2、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作家的思维方式仍有深刻的影响。
    传统文学:"文以载道"--载圣人、封建帝王之道,表达"兴"、"观"、"群"、"怨""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现代文学:批判"载道观"但又陷于其中,载"启蒙之道--革命之道--救亡之道--现代化国家之道"仍是中国传统的"载道"思维方式,与旧文学"异质同构"。[返回]

六、中国现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联系



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

    20世纪的世界(包括世界文学)已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对任何国家历史、文化的考察都不能离开其国际环境、离开世界范围内的相互影响与作用。而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受到了西方与东方国家文学的深刻启示与影响,也是一个无须回避的事实,与世界文学的血肉联系正是文学现代性的一个重要表征。


    中国现代文学出现在这样的历史交汇点上:中国文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本民族所特有的美学原则、文学传统。西方文学各种文学体裁、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创作方法都发展的比较成熟,同时,无论中国文学还是西方文学又都处于文学发展的高潮已经过去,酝酿着新的突破与变革阶段。在历史转折期,都产生了从对方吸取文学发展新动力的历史要求,并在这一交流碰撞中,形成统一的世界文学。


    五四时期:西方各种文艺思潮、作家、作品得到广泛的译介。其中被压迫民族、国家的文学,如东欧等得到特别的重视。

    30年代:受西方进步文学与苏俄文学影响加重,形成"左翼文学十年"。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文学,除苏俄文学外与世界文学发生某一程度的隔膜。国统区文学,出现一个译介西方和苏俄文学的热潮。


    总之,经过三十年的历史发展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建立起了与世界文学的联系。同样重要的是中国现代作家对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这吸取与创造的过程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参与本世纪世界文学的创造,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文学的现代化与民族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必须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文学三十年正是在这二者的矛盾张力中发展的。

[返回]

 

 

七、中国现代文学的缺陷及不足



    美国学者杰姆逊说过这样一段话:"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学能指(表现形式)不同,但所指(实质内容)相同,都是指向国家民族的现代化"。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第三世界的文学,同样是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寓言。它遵循着"理性启蒙--现代国民性建立--现代民族国家出现"这样的思路发展(即鲁迅认为的"启蒙--立人--立国","其根柢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鲁迅:《摩罗诗力说》)在追求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过程中,过分追求"工具理性"给新文学带来了局限。


    1、文学越来越遵循现实主义,并形成主流,排斥其它文学流派。"五四"时期现实主义并不是文学的主流,各种文学思潮并存,狂飙突进的浪漫主义更能代表"五四"的时代精神。但由于中国社会现实的需要,以及建设现代化民主国家的历史使命,使现实主义成为文学主流,许都进步作家据此批判现代派等文学流派。


    2、现代化的功利目的使人误以为文学应具有强烈的理性启蒙精神,这样的文学才是正宗的文学,因而以此为依据对讲究"趣味主义"、"消遣、娱乐"的大众文学--武侠、侦探、鸳鸯蝴蝶派等通俗市民文学,进行批判。


    3、强烈的理性精神使文学负载了太多"非文学"的使命,导致现代文学的艺术水准普遍不高。思想性大于艺术性是现代文学的致命伤。文学不是关注人,而是关注社会、时代,因而未能像西方现代文学那样描写人、人的境遇,对人、人性、人的生命、人的情感缺乏深刻的刻画。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