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主要内容与案例分析 → 第三张 统计与概率内容与教学 一、”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调整
 主题: 一、”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调整
一、”统计与概率”领域内容的调整


   小学阶段学习统计和概率的目的主要有:培养学生用随机观点来理解现实世界,初步掌握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方法,逐步形成统计观念。通过统计与概率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人、自然和社会;在面对大量数据和不确定情境中制定较为合理的决策;形成数学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目的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统计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关注学生的实践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
   现代社会,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信息量正在成倍的增长,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需要人们能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为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学生必须学会处理信息,尤其是数据信息,其中涉及的正是大量与统计、概率有关的数学知识。事实上,学会处理数学信息已成为信息时代每一个公民的基本素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统计与概率知识的要求将越来越重要。《标准》在具体目标中,对统计与概率内容作了较大的调整。

(二)统计知识削弱的内容


淡化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以及统计概念的严格定义,是《标准》在统计领域削弱的主要内容。统计知识包含较多的概念,公式和统计图表,例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这些内容的教学既不能简单地作为名词和术语性学习来处理,也不能仅仅作为相应的代数和图形知识的学习来处理。单纯的统计量计算,单纯记忆公式及画统计图表,实际上是将这部分内容学习变成数字运算的练习。在《标准》总要求中明确指出:“应避免单纯的统计量的计算,对有关术语不要求进行严格表述。”在具体内容中,基本上不提统计量的计算以及概念的定义,而是十分注重对统计量的意义理解,突出概念、公式和图表所蕴涵的统计背景,反对强化各种专业性术语和单纯的技巧性学习。
   例如平均数,重要的不是它的定义和作为代数公式的运算程序,而是它所包含的统计意义。因此,教学时不能只是给出若干组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并且把数据的复杂程序、学生的计算速度与准确率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应当强调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的理解,注重对其统计含义的理解,以及能够在新的问题情境中,准确地运用它去解决问题。为说明这一思想,《标准》又在具体的案例中举例:“小明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4米,小强所在班级的学生平均身高是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强矮吗?”在回答上述的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在一个具有现实背景的问题情境中去理解“班级平均身高是1.5米”的意义,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准确回答上述问题。
(一)“统计与概率”增加与强化的内容


使学生掌握统计知识是历次大纲中都提出的要求,《标准》与历次大纲相比,增加了概率的知识、强化了统计的过程性以及统计的现实背景。同时,削弱了单纯记忆和套用公式的内容,减少了机械的图表制作步骤和过多的术语。
   1、增加概率的知识
   概率知识下放到小学阶段这是第一次。概率是处理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的一门科学,所谓随机现象,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实验或实例,所得的结果不确定,在实验之前无法预测实验结果。了解现实世界中的随机现象(不确定现象),能在不确定的情境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概率学习的主要目标。当然,对小学生来说,它们学习的概率知识主要是以直观的为主。
   为了让学生逐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标准》在小学阶段的两个学段中,都安排了概率的初步知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了“初步体验有些事件是发生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够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等目标。这些目标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体验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感受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例如,掷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在一个口袋中放有3个红球和1个白球,随意从口袋中摸出一个球,摸到红球的可能性与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哪个大? 在第二学段中,《标准》提出了“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设计一个方案,符合指定的要求。”’“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并阐述自己的理由”等目标。例如,在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上分别标上数字,使得“2”朝上的可能性为1/3;调查两支球队以往比赛的胜负情况,预测下场比赛谁获胜的可能性大,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应该说,第二学段的刻划事件可能性大小的要求比第一学段感受可能性的要求有较大的提高。学生要刻划事件可能性大小,首先要理解事件的可能性,并会运用实验、模拟、列举等方法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其次学生能综合分析影响可能性大小的其它因素。例如,一场球赛,对双方两支球队来说,都有50%赢球的可能性,这仅仅是从事件发生的概率来分析。然而,两支球队的技术、队伍的人员精神情况以及主客场的问题等,都将影响这种可能性。因此,当学生围绕某一事件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时,也在提高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2.强化统计学习的过程性
   在1992年《大纲》中,初步认识统计从四年级开始,具体的教学要求是,四年级:“初步认识简单的统计图表。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的平均数。通过统计材料,使学生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五年级:“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和分类整理,会填写简单的统计表,会根据收集的数据求平均数。通过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六年级:“会制作简单的统计表,利用作图纸绘制简单的统计图。会对统计图表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使学生受到国情教育。绘制统计图表要注意整洁、美观。”在2000年的《大纲》中,对统计知识的要求调整不大。
《标准》如何强化过程?
   3.强化对实际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统计的学习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他们学习统计知识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是借助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例子开始学习统计知识的,在经历收集、整理、描述简单的数据过程中学习统计的概念;由他人收集或在课本上呈现的数据信息必须与儿童的日常生活相联系,以便使他们可以在此基础上对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发表他们对数据信息的理解、推理和判断。因此,《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通过丰富的实例,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知道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等媒体中获得数据信息”等目标。在第二学段提出“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通过实例,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认识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通过丰富的实例,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意义。”“根据具体的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等目标,这些目标要求是强调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理解概念、原理的实际意义,着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在日常生活、社会及各学科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