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改进课堂教学结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创造参与机会,培养参与能力呢? 一、激活“动情点”心理学研究表明:精彩的课堂开头,往往给学生带来新异,亲切的感受,不仅能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自我需要,自然地进入学习新知的情境。其导入关键是在于激活学生的“动情点”,将学生置于“心求通而未为达,口欲言而不能”的心理状态。 例如:小数性质的教学,开始教师首先在黑板上写上了“2、20、200”三个数字,问学生:“谁能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三个数连起来?”学生感到很有趣,顿时议论起来,通过认真思考,有的说:分别在后面加上元、角、分,可得2元=20角=200分;还有的说:可以后面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2米=20分米=200厘米,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此时,又提出问题:“谁能加上同一单位名称将上面三个数用等号连接起来?”学生听后思维更加活跃,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同学也兴致勃勃地加入了议论,纷纷抢着回答:“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最后接着提问:“像2、20、2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小数的性质。”简单的三个数,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小数性质这一新知的动机,促使学生愉快地进入了探求新知识的情境。 二、找准“连接点”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是否能习得新的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和经验有很大关系。数学科由于其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数学知识点都有其前期的基础,后期的深化的和发展。因此,教学中要尽可能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比较其共同点与区别点,创设迁移的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启迪学生思维,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知的学习。 三、创设“活动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学生认识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让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实际上,课堂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场”,教学过程就应当是学生的“活动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就是要创设好“活动点”。 四、抓好“讨论点”在课堂教学中,讨论是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中如能依照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充分讨论,并以积极的心态互相评价、相互反馈、互相激励,则有利于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合作学习,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当然,关键还在于讨论问题的恰当设置。 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首先提出:“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有的说:“0有倒数”,有的说:“0没有倒数”,由于讨论激烈,本是小组内的讨论逐渐演变成了全班的大讨论,双方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样的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形成“创新点”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人,遇到问题时不只是从正面沿着一个方向分析研究,可贵的是能根据客观事物的变化,灵活思考,以期寻求合理的途径解决问题。教学应引导学生多思考,让学生多问,允许其发表不同意见,教会他们善于打破常规的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一课时,在学生准备好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基础上,启发提问:“你能利用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吗?”这一问,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随之被激发出来,每人都投入到紧张的“创造”活动中,一种又一种的推导方法在他们动手动脑中产生了:有的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再根据两者关系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有的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有的把一个等腰三角形沿高对剪再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导,由于营造了创新的氛围,在推导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激发和培养。 六、把握“成功点”成功感是学生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后产生的自我满足,积极而愉快的情绪状态。心理学家认为:人的行为都是强化的结果,成功的奖赏会使学生产生喜悦的情绪,这种成功的喜悦又会转化为进一步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因此,教学时应根据教学内容重、难点,恰当把握“成功点”,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能充分展示学习潜在能力的氛围,让学生人人都享受到“成功之乐”。总之,优化教学过程,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既能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又能使学生积极情感得到培养,更会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