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主动参与激励探索创新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21世纪对我国教育和人才培养提出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们打破传统的灌输和接受教学模式,致力于“自主解决问题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营造创新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鼓励大胆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谈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从心理的角度来看,人在愉快、平心静气的时候,学习效率最高,最容易产生创新灵感。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的创新力,就必须在他们班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社会一体的作风,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教师必须首先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充满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心理安全”及“心理自由”的情感。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1)5+5+5+5+5=? (2)6+6+6+6+6=? (3)6+6+6+6+4=? 学生很顺利地将(1)、(2)进行改写,而对(3)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在老师的启发下,同学们列出了6×4+4,教师给予肯定后,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特点,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早发现!学生又投入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研讨当中。结果,有的同学列出了:6×5-2(看到一个不存在的6),还有的同学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6”中,列出了7×4。我不由得为学生们鼓掌喝彩!同学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探索、发现、创新的快乐。 二、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巨大动力。它可以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充满自信,主动探索,勇于创新。因此,我们在教学时,注重创设情境,设置教学内容和学生内在需求的“不平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 三、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老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同学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分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从而激励他们不断探索、创新。 1.留足思维的时空。 创新总是和自主联系在一起的。就像生命离不开水、阳光和空气,学生学习不能没有时间和空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使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过程中,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2.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合作学习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它是在教师主导作用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参与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与同学共同操作、互相讨论、交流中促进学习进步和智力发展。通过合作,有利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探讨和思考问题,培养其参与意识、创造意识,产生创新思维。 总之,在创新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地参与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