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小学数学教学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尝试学习的过程
 主题: 小学数学尝试学习的过程
小学数学尝试学习的过程



天津市大港区第三小学 刘淑霞

  尝试思想的缘起,近乎和中国兴学的历史一样长,但是一直到二十世纪中期我国教育生机勃发的时候,才由邱学华老师首先清醒而理性地提出"怎样进行尝试学习"的命题,再辅以科学的探讨和论证,使尝试理论业已成为中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面旗帜。近年创新教育思潮波澜汹涌,更多的人豁然醒悟似的发现,一切创新都离不开尝试,于是尝试教学再次引起广泛瞩目。笔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探索中,应用尝试理论,以"问题引路--尝试学习--合作探疑--创新学习"为教学四环节,谋求学生在学习上具有创新的能力,取得了一定效果。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尝试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创设情境,尝试起于质疑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一个问。"质疑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而好奇、质疑是正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的萌芽。事实告诉我们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和发现往往都是从好奇开始,所以新课的导入质量是直接诱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在数学"小数的性质"时以标价牌导入:每一个人都去商场买过东西都见过类似的东西--标价牌,其标签上写着手套:2.5元,毛巾:3.00元,那么,2.5元和3.00元分别表示的价钱是多少呢?2元5角和3元钱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呢?大家跟我一起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好吗?

  这样创设情境,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急于求知的兴趣,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极大的调动了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导入激趣,唤起尝试的激情

  巧妙的导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内心是愉快的, 行动是积极的,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先让学生同老师配合做一个游戏,你们中的任何一个人说出一个数后, 老师马上就能说出这个数能否被3整除,语音未落,好多学生纷纷举手,对此表示怀疑;而我很快的说出结果并在黑板上板书留待一会儿验证,这时学生由怀疑转为惊讶,这时又问"你们都要跟老师一样吗?"由此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急于想知道什么原因,因而唤起了学习的激情。

二、积极尝试学习"脱困",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习创造力

  以尝试的激情作引发,积极谋求解决尝试问题的方法,摆脱暂时的学习困境,从而使学生在得到答案的同时,获取可贵的学习能力。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即指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寻求新颖的独特答案的能力。培养这种能力绝不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除了创设一定的情境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挖掘教材潜力,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给学生创?quot;异想天开"的机会。

  1、逆向思维,独树一帜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迁移和应用,学生的认识活动总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前提,利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参与新的认识活动,并运用知识迁移规律,主动地获取新知。

  在课堂教学中除正面教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涵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如: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当学生利用0.1m=0.10m=0.100m时,从左向右比较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教师指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为以后"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及"分数性质"的互逆打下基础, 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 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的意识。

  2、大胆尝试,允许"同中求异"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经历新知的形成过程,不是在教师的指令下默默的接受,这样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同时得到发展,他们喜欢与众不同,哪怕是毫无道理的也要试一试,这正是他们的年龄特征所决定的。 如:在教学"减法的计算"时, 有一道题为园林队有树苗294棵,其中杨树苗有96棵,柳树苗有36棵,槐树苗有64棵,其余的是泡桐树苗。泡桐树苗有多少棵?(用两种方法解答)。学生出现了多种解法:

  ①294-96-36-64=198-36-64=162-64=98(棵)

  ②294-(36+64)-96=294-100-96=194-96=98(棵)

  ③294-(96+36+64)=294-196=98(棵)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哪两种方法更合理,让学生从多种角度进行思维,长此以往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加强,促进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3、一题多解,促成思维的发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胜、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容易激发和推动他们自我创造的兴趣,一题多解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一种好方法。通过纵横发散,知识串取,综合沟通,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教学"简便运算67×9+99×3"时,通过本题的形式,学生虽能马上想到利用乘法分配律,但如何找出其中相同的因数,是一个关键。老师不要急于提醒学生,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如果学生用"拆数"的方法,把99拆成9×11时,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讲出思路,不死板地按照书上的解法,这样必然大大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从而得出三种比较合理、简易的解法: 

  ①67×9+99×3=67×9+9×11×3=9×(67+11×3)

  ②67×9+99×3=67×3×3+99×3=3×(67×3+99)

  ③67×9+99×3=67×(10-1)+(100-1)×3

  反之,如果硬按基本方法,学生会被动的接受,完全落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的满头大汗,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俗套,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创造性就无从谈起。

  4、设计开放题,拓展思路

  原来教材中的习题几乎都具备完整的条件和问题,解题的任务是寻找唯一的答案。这样的习题,容易使学生满足于得到正确的答案,对于解题思路的多样性,问题的内在因素缺乏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长此以往,便造成了学生思维单一、呆板、思路狭窄,创新意识的萌芽被扼制,创新意识得不到培养。如在教学应用题时,设计一些开放题:今天***生日,忙了一整天,一顿丰盛的晚餐总算准备好了,我数了数钱,还剩下46元,于是来到水果摊前,看到苹果每千克5元,梨每千克4元,草莓每千克8元,橘子每千克3元。可我犯难了,除了买水果外,还得留下18元买生日蛋糕。谁能帮我想想办法。 

三、合作学习,做"头脑风暴"式的尝试,培养学生协作创新能力

  合作学习是发挥学生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如在数学"乘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会出现几种不同情况:

  ①64×25=(60+4)×25=60×25+4×25=1500+100=1600

  ②64×25=25×4×16=100×16=1600

  ③64×25=(70-6)×25=70×25-6×25=1750-150=1600

  ④64×25=32×(2×25)=32×50=1600

  ⑤64×25=8×(8×25)=8×200=1600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后,评价出这五种类型应用的运算定律都很合理,但让学生观察、比较出哪一种方法是最合理、最简捷的,这样使合作创新落到实处,也利于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小组群体的活动功能,给学生较多的讨论分析的机会,使学生在知识方面有所补充,在学习方法上相互借鉴,善于合作、集智取长、协助创新,努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改革开放后,西方盛行的一种头脑风暴似的学习,被引入国内,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 

四、改革传统的练习设计,为学习的二次"爬坡"提供可能,使创新学习有更高的落点。

  1、转变观念,练习不仅是对初步知识学习的巩固,还应该奠定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练习的意义,是应该更新了。单一的对旧知识的重复,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练习设计也要创新。

  对概念、术语、公式和法则学习过程中,一定要多关注对其本身意义的理解,而不是对他们记忆的熟练程度,注重的是在理解基础上的应用,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会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保证的。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有效阵地,采用有力手段,使学生的认识活动伴随着丰富的感情、愉快的情绪、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变得感知敏锐、想象丰富、思维活泼,达到全面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