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尝试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主题: 尝试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尝试教学思想的历史渊源



  尝试教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教育历史悠久,尝试思想自古有之。

  春秋时代伟大教育家孔子的“启发、诱导”思想已经闪烁着尝试教学思想的光辉。孔子的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当学生对某个问题积极地思考,还没有完全想通的时候给予启发;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思考已有所得,但学不十分明确,还表达不出来的时候给予开导。这与同学先尝试,教师再指导的尝试教学思想是一致的。值得提出的是,孔子的教学经常在讨论中进行,一般由他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最后孔子加以归纳指导,这同尝试教学模式相似。《论语•先进》里记载了孔子一个比较完整的课例:

  一开始,孔子先作了启发谈话,语气平易温和,解除了学生的拘束,然后提出一个问题:“如果有的君主了解并任用你们,你们将怎样做呢?”这俨然是一道尝试题。

  子路、曾晳 、冉有、公西华,根据自己对孔子平时教导的理解,分别作了回答。这相当于尝试练习和讨论,并在讨论中得以互相启发。在这过程中,孔子并不急于发表意见,只是用“哂笑和喟叹的方式简单地表示自己对问题的态度,而且还不断地打消学生的顾虑,把讨论引向深入。比如他见曾晳欲言又止,就说:“有什么妨碍呢,只不过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孔子最后评说就是“教师讲解”了,极其简短,只是针对学生的答案略加点拨而已。他含蓄地批评了子路的发言不符合“礼让”的缺点,肯定了其他人“治国以礼”的主张,赞许曾淡泊宁静的志趣。

  孟子主张教不是教学过程的开端,而主张学后再教。让学生自求、自学、自得。这实质上已闪出尝试教学的思想。

  我国最早的教学论著作《学记》,已经用朴素的语言揭示教学必须启发学生思考和重视学习方法的道理。《学记》提出:“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大意是,教师诱导而不把学生被动地牵着走,师生之间就会和谐融洽;激励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愉快的事;启发开导以打开学生的思路,不代替学生思考作结论,学生就肯积极地动脑筋了。《学记》中有句名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虽说是阐明教学相长的思想,但也渗透了尝试教学思想。如果把这两句话延伸一下,“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再学;教然后知困,知困后再教”就成为现代尝试教学理论中“先练后讲”的特征了。

  宋代教育家朱熹进一步阐发了尝试教学思想。朱熹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是别人不能代替的,必须强调自学。他说:“读书是自家读书,为学是自家为学,不干别人一线事,别人助自家不得。”他主张,学生最佳的学习过程,是自己读书,自己思考,反对别人把学习内容领会了,向自己灌输。他又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占重要地位,但终究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教师只是做一个引路人。“指引者,师之功也。”

  近现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学生自学,学习要从问题开始。蔡元培认为,“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极力反对注入式教学法,提倡学生自学尝试。他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比较系统地论述尝试教学思想。他说:“学生不甚了解的文章书本,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这才和养成读书习惯的目标结合;因为我们遇到一篇文章或一本书,都不能预言必然能了解,总是准备着一副心力,尝试去了解。”“无论成功与否,尝试都比不尝试有益得多;其故就是在运用了一番心力,那一番心力是一辈子要运用的,除非不要读书。”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已经比较系统地阐述尝试教学思想,这是非常有远见的,这是他留给后人的极重要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尝试教学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尝试教学理论渊源于中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理论。由此,在中国这块沃土上产生和发展尝试教学理论,这是历史必然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