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学数学课程 →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续)
 主题: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续)
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几点思考(续)


○斯苗儿(浙江省教育委员会教研室) 


三、努力探索评价课堂教学的策略 


意识总要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来体现。在评课中,要认真观测教师把这些意识转化为教学能力采用了什么样的策略,是否合适,是否有效。具体可以从是否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几个关系来观测。 


1.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求具有刻意求新的意识和大胆尝试的精神。我国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的国家,有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改革的经验。其中,既有反映小学数学的教学规律,至今仍有生命力的精华;也有不符合小学数学的发展规律,不能适应时代需要的陈腐的过时的糟粕。要重视继承前人优良的教育传统,决不意味着墨守成规。而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溉要研究小学数学教育发展史上值得借鉴的经验,也要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分析批判以往小学数学教学中失败的教训,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作大胆的尝试,要敢于超越传统,综合创新,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主要观测: 


(1)在教学设计上有没有新的思路? 


(2)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有没有新的探索,新的尝试? 


(3)蕴涵的教学思想有没有站在时代的前沿? 


2.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要求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课堂教学是教与学有机协调的系统。重教轻学,课堂教学中缺乏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之,重学轻教,片面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忽视或轻视教师的主导性,也不可能有好的教学质量。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证明,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有机统一,才能获得最佳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努力摆正自己的位置,力求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教学中,不仅考虑到教师怎样教,而且考虑到学生怎样学。使教学真正从学生的学出发,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设计。特别是能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中不回避问题,随时根据学生学的情况调整教学,加强提问的启发性,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力求服务与指导相结合。真正做到北师大的周玉仁教授所提倡的:凡是学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 


主要观测: 


(1)是否重视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鼓励质疑问难? 


(2)是否及时收集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过程? 


(3)是否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这里的起点不仅要考虑学生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基础,而且要考虑学生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已了解了多少。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白纸,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这其中就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特别是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 


(4)是否能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 


(5)是否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特别是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重视学法指导? 


3.正确处理好多数与少数的关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班级授课制的课堂教学,以统一化的集体教学为特点,强调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检测等方面的一致性。它以假设的全班学生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的一致性为前提,教学中就容易“一刀切”。而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要解决这一矛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采用一些能尽可能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的策略。把个别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转变为由全体学生参与为主的组织形式。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确定组织形式的基本要求,必须尽可能地避免和减少一问一答等“少数学生争台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形式。把“一刀切,齐步走”的组织形式,转变为因材施教、分层达成的组织形式。 


主要观测: 


(1)是否力求改革单一的课堂交往形式,建立多向的课堂交往形式? 


(2)是否采用小组讨论,同桌合作,提高单位时间的受益面,发挥同学集体的作用? 


(3)是否注重练习的层次性,设计一些“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开放题? 


(4)是否注意到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现自己,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有没有特殊政策? 


4.正确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初步学会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一方面,课本中有许多知识的教学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知识和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另一方面,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教师就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 


主要观测: 


(1)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因素? 


(2)是否注意用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 


(3)是否用开放性的策略来教学封闭式的内容,改变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 


(4)是否创造机会,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5.正确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小学数学教学手段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电视机、录放像机和计算机等现代化的电教设备,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特别是计算机辅助教学,虽然还只是初露头角,但优势非常明显。它能集图、声、色、文于一体,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加大课堂教学密度等。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值得注意:一是教学手段毕竟是为完成教学目的服务的。它受到学校的电教设备、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制约。况且,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代表传统的教学思想;相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并不意味着现代化的教学思想。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绝不排斥其它教具、学具的使用;相反,各种教学手段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 


主要观测: 


(1)是否注重多种手段的优化组合? 


(2)多媒体的使用是否恰到好处,真正起到突破难点的作用? 


6.正确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落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出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在于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为学生在课堂上除了接受知识,还带着自身的情感。动机、需要等一并投入了课堂,他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在课堂上,他们除了与教师交往以外,还有与同伴之间的相互交往。因此,学生课堂学习远不只是学习知识,还有提高自己的能力、学习审美情操、培养个性等。他们是把整个生命投入课堂的,这就要求教师能立足于生命的高度来看待课堂教学,要把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群体工作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的培养也作为教学目标,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处理好智能培养与情感教育的关系,着眼于全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主要观测: 


(1)是否注意营造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是否采用激励评价,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是否能适时适宜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7.正确处理好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的关系,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教材是落实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并不是等值对应。因为教学内容来自于师生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的综合加工,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包括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活动的全部,教材内容只不过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况且,教材本身还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处理教材上,教师的任务在于用教材教学,而不只是教学教材。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做到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主要观测: 


(1)是否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优化课时教学内容? 


(2)是否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注意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参考表 


评 议 内 容评 议 意 见整体意识和应用意识1.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全面性。 2.注重学用结合。3.注意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创新意识和超前意识1.能创造性运用教材,优化内容。 2.在教学模式上有新的探索。3.教学思想能站在时代的前沿。主体意识和服务意识1.能充分估计教学的起点,把握重点,找准难点。 2.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暴露思维过程。3.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4.重视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过程。5.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法指导。6.善于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效率意识和训练意识1.能面向全体,提高单位时间的受益面,采用小组讨论,同桌合作等。 2.善于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学环节流畅,注重一题多用。3.有一定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4.教学手段的运用能注重实效。5.能把握最佳的教学时机,时间分配合理。教师素质1.有良好的基本功,如:板书、口头表达能力等。 2.有丰富的数学功底,课堂用语规范、科学。能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等。3.有较强的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能力。总体评价 


主要参考文献 


1.包国庆:《论课堂系统》,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年。 


2.曾天山:《教材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 


3.《小学数学教学概论》,开明出版社,1996年。 


4.卿成等:《课堂教学改革新论》,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年。 


5.张祖忻、朱纯、胡颂华:《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6.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参考,1997年第4期。 


7.刘晋文、程新民:《如何评好一堂数学课》,数学教师,1998年第4期。 


8.国家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司:《面向21世纪开创基础教育的新局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9.李光树:《略论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合理负担”标准》,小学数学教师,1998年第5期。 


10.周玉仁:《展教改成果,迎世纪之交》,小学数学教育,1998年第l—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