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孙宪禄劫持航空器案
所属章节: :第七章 航空法


  
【案情】
    被告人:孙宪禄,男,25岁,山东省陵县人,原系天津市第二炼钢厂工人。1993年11月28日被刑事拘留,1993年12月14日被逮捕。
  被告人孙宪禄于1993年11月26日购得天津至上海的飞机票一张。11月28日上午,孙宪禄准备了火药包、引燃线及火柴等物,于当日14时许携带这些物品,混过天津机场安全检查人员的检查,登上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波音737”B——258号1523次航班飞机。飞机起飞后不久,孙宪禄即以引爆火药相威胁,胁迫机组人员将飞机飞往台湾,叫嚣说:“我的炸药是真的,要是不去,我马上就炸飞机。”经机组人员采取措施,飞机在南京机场紧急降落,孙宪禄被当场抓获。
  上述事实,有证人证言、现场提取的火药、引燃线和火柴等证物、刑事科学技术鉴定结论等证据足以证实,被告人孙宪禄也供认不讳。
【审判】
  江苏省南京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孙宪禄犯劫持航空器罪,向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公诉。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后认为,被告人孙宪禄精心预谋,以引爆火药的胁迫手段劫持航空器,严重破坏正常的航空秩序,危害广大乘客生命财产的安全,其行为已构成劫持航空器罪,应予惩处。该院依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五十三条第一款的规定,于1994年1月13日作出刑事判决如下:
  被告人孙宪禄犯劫持航空器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在法律规定的上诉期限内,孙宪禄未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未提出抗诉,判决发生法律效力。
【评析】
  劫持航空器是一种国际性的犯罪活动,我国近年来也发生了数起劫持民航飞机的案件。犯罪分子出于种种动机,置广大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于不顾,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飞机,已引起世人的公愤。这种犯罪是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它所侵害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的安全,与危害特定人生命、健康和公私财产安全的其他刑事犯罪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性。
  早在六、七十年代,为了打击不断增加的劫机犯罪活动,国际民航组织主持制定了3个有关的公约,即《东京公约》、《海牙公约》和《蒙特利尔公约》。按照公约规定,各缔约国承担义务,对劫持航空器的犯罪予以严惩。我国已于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先后加入上述3个公约。由此可见,严厉惩处劫持航空器的犯罪行为,不但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心愿,也是我国政府应当承担的国际义务。
  劫持航空器的行为历来是我国刑法严厉打击的对象之一。特别是199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劫持航空器犯罪分子的决定》,对这种犯罪行为规定了严厉的法定刑。《决定》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或者情节特别严重的,处死刑;情节较轻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按照这个规定,只要实施了劫持航空器的行为,无论其是否劫持成功,都不影响本罪的成立。本案被告人孙宪禄以引爆火药相威胁劫持航空器,情节是严重的,但其行为尚未造成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航空器遭受严重破坏的后果,也无其他特别严重情节,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他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是适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