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人类意识高于动物心理,主要在于它是以人脑为物质基础的。人脑是具有高度复杂而严密的物质体系,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的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存在。
人的大脑是由1100亿个神经细胞构成的机构及其复杂的网络组织,其中仅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有150亿至300亿个。每一个神经细胞都同其他神经细胞相连接,并和感觉器官的神经末梢相联系,形成等级式的网络结构。人脑的不同部位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在实践过程中,外部世界的信息通过耳、眼、鼻、舌、身各种器官转化为神经冲动,由神经传导到大脑,引起大脑皮层活动,产生感觉、知觉、表象、思维、情绪等意识活动。离开了人脑神经活动这一生理过程,就不可能有意识的存在。
现代高级神经生理学揭示了意识的产生是经过人脑对客观外界刺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对外界刺激的一种生来就有的反射,它是一种本能活动。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由动物自身活动的经验建立起来的,是经过后天学习获得的。由实物的刺激(第一信号)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和动物共同具有的。人还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也就是由信号的信号——语言和文字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人有了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对外部环境刺激反射的广度和深度达到了一般动物无法比拟的程度。人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复杂的神经反射活动,就是意识。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但是光有人脑还不能产生意识。人脑好比一个加工厂,原材料和半成品只能来源于客观世界。人们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同外部客观世界相接触,感觉器官把事物、现象的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到大脑,再经过大脑的加工制作,才能产生意识。
意识的主观性包含以下几层意思:首先,意识只是客观事物反映到人脑中形成的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其次,意识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反映客观事物的,这些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再次,个体意识之间有差异性。人们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是受他们的主观状态影响的。由于人们的经验不同,知识结构不同,情感、兴趣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反映,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意识。最后,人的意识不仅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上存在的东西,而且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
意识的客观性是指:首先,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其次,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情感是对人的愿望与事物关系的态度反应,意志中的目的是对人的需要与客观可能的双重反映。再次,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人们的经验、知识结构、情感、兴趣的不同,都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最后,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即使是奇妙的神话故事,荒诞的迷信传说,都可以在现实物质世界中找到它们的客观“原型”。
意识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如果抹煞意识的主观特征,把意识等同于物质,把意识说成是人脑的分泌物,就是一种庸俗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抹煞意识的客观性,把意识说成是主观自生的,就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
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赖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了唯物论;同时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辩证的统一。割裂这种统一,会导致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总是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确定一定的目的,制订详细或粗略的计划。目的是人们行动之前在头脑中形成的想要达到的结果。计划是目的的具体化,是实现目的的具体方案。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意识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也是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重要区别之一。人建造房屋与蜜蜂建造蜂房的根本不同在于,蜜蜂的活动没有目的和计划,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而人在建房之前在头脑中已经形成了房子的用途、式样、大小和施工方案。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意识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不断创造的过程。意识对世界的反映是根据主体的需要有选择地进行的。人的意识不仅能够通过感觉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通过思维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现状,而且能够以此为基础,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第三,意识对于人的生理活动具有一定影响作用。人体是一个心理和生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系统,意识活动依赖于神经系统的生理过程,意识(特别是其中的情感)又能对人体的生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心胸开朗、情绪乐观有益于身体健康,心胸狭窄、心情郁闷有害于身体健康。
第四,意识能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意识的能动性不仅在于能反映客观世界,根据需要和可能形成目的,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目的的支配下,通过有计划的实践活动将观念的东西变为现实,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人的目的的变化。这就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正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人类才创造出了许许多多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使我们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意识的能动性将愈来愈发挥出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作用。
由于意识的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所以,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意识是一种精神力量,把精神力量变为物质力量的唯一途径,就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即社会实践。离开社会实践,纯粹的精神力量是任何东西也实现不了的。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更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没有现实的物质材料,人的意识创造不出任何现实的物品。意识的能动作用有两种不同的性质:正确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错误的意识会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和破坏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