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资源>>拓展阅读
 

 

  一、理论观点
  1.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及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古代西方早就有关于理想社会的描绘和追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著的《理想国》中就描述了一个理想的城邦。在城邦的卫国者阶层中实行这样的制度:人们住着共同的房屋,吃着统一的伙食,每个人只有简单的食物和生活必需品,而没有任何私有财产,男女平等,优生优育。即成为:乌托邦。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
  在近代,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批判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罪恶,提出了乌托邦理想。他于1516年发表的《乌托邦》一书描绘了美好的社会:没有私有财产和剥削现象,人们有计划地从事生产,城乡之间没有对立,不需要商品、货币和市场,实行按需分配。主要公职人员由人民选举产生,公事由集体讨论决定。每天劳动6小时,然后进行科学、艺术和体育等活动。人们之间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生活。受《乌托邦》影响,意大利的康帕内拉于1602年在监狱里写出了《太阳城》,进一步描绘一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和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到18世纪,法国出现了摩莱里、马布利和巴贝夫的空想共产主义。摩莱里和马布利分别在《自然法典》和《论法制和法律的原则》中,论述了从私有制过渡到公有制的必然性,并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阐述了理想社会的纲领和原则。巴贝夫生活在法国革命高潮时期,他直接组织平民武装起义,致力于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平等共和国的斗争。他三次被捕,慷慨就义。
  在19世纪上半叶,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最高阶段,代表人物有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圣西门提出“实业制度”,并奔走呼号,希望法国统治者能接受自己的改革方案。傅立叶提出以“和谐社会”代替资本主义。作为工厂主的欧文曾在自己领导的苏格兰新拉纳克大棉纺厂进行慈善试验。以缩短工时,设立托儿所、幼儿园和学校,把一个愚昧黑暗的新拉纳克变成了完善的模范移民区。欧文因此名声大振,誉满全欧。1824年,他到美洲从事共产主义实验。最终试验的失败,宣告了社会主义空想阶段的结束。
  中国古代到近代一直就有对理想社会的描述。儒家经典《礼记 礼运》中就提出天下为公、尊重贤能、和谐相处的“大同”社会。太平天国革命制定了《天朝田亩制度》,把土地公有作为社会理想的中心内容。洪秀全提出“有田同耕、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康有为的《大同书》也描述了一个大同世界,把发端于2000多年前的大同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政治制度方面康有为主张废除国家,“去国界,合大地”,建立“公政府”。因此要实行各国平等联盟,即各个国家各自独立,没有统一的中央政府;要实现联邦自治,设立公议政府,即大政府;要消除邦国界域,把全世界联合成统一体,建立一个世界范围的公政府。建立一个没有军队,也没有战争。“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社会。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他描绘的大同世界,是一个自动化、电气化和空间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社会“比之中古有若新世界矣;商运之大,轮舶纷驰,物品交通,遍于五洲,皆创数千年之异境。”农业方面康有为主张“举天下之田皆为公有,人无得私有而私买卖之”。在商业方面康有为主张,“举全地之商业皆归公政府商部统之”。康有为的大同世界,没有了等级,废除了家庭,实现了男女平等。他认为,在大同世界里,无贵族、贱族之别,人人平等。他针对封建的宗法家庭制度,大胆地提出了废除家庭的设想,主张以独立的个人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
  历史上的许多思想家,对未来的社会作出了详尽的描述。但是,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往往带有神秘的色彩。因为他们不懂得预见未来的科学方法论,也不懂得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这些描述只能成为空想。历史证明,马克思、恩格斯站在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依据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不可解决的矛盾、以科学的方法论述了共产主义社会必将胜利的必然性,为人们能够进行具体的实践确定了理性目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