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资源>>拓展阅读
 

 

  一、相关观点连接
  1.巴门尼德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认为,存在者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不动的。他说:“存在者不是产生出来的,也不能灭亡,因为他是完全的、不动的、无止境的。……所以产生是没有的,消灭也是没有的。”“存在者是不动的,被巨大的锁链捆着,无始亦无终;……它是同一的,永远在同一个地方,居留在自身之内。”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32—33页。
  2.黑格尔的否定观
  3.万法皆空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和合的产物,互为条件,互为因果,没有任何事物是常住不变的,都是有生有灭的,因此一切皆空。根据佛教的观点,世界万物都是不断生灭的现象,现象背后没有本质。
  二、经典论述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59页。
  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失中,处于不断流动中,处于不息的运动和变化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0—271页。
  所谓的客观辩证法是在整个自然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而所谓的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在自然界中到处发生作用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这些对立通过自身的不断的斗争和最终的互相转化或向更高形式的转化,来制约自然界的生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了两种状态,相对的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运动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于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当着食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页。
  一切发展,不管其内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以一个否定另一个的方式彼此联系着。比方说,人民在自己的发展中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就是否定自己从前的政治存在。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而用道德的语言来讲,否定就是背弃。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329页。
  辩证法,在其合理形态上,引起资产阶级及其夸夸其谈的代言人的恼怒和恐怖,因为辩证法在对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即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2页。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虽然在依对象的性质而展开的各个领域中是合理的,甚至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迟早都要达到一个界限,一超过这个界限,它就会变成片面的、狭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无法解决的矛盾,因为它看到一个一个的事物,忘记它们互相间的联系;看到它们的存在,忘记它们的生成和消逝;看到它们的静止,忘记它们的运动;因为它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60页。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它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