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阐述
一篇引起全国人民大讨论的文章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解放运动。
粉碎“四人帮”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在思想、政治、组织等各个领域全面拨乱反正的艰巨任务。邓小平首先提出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旗帜鲜明地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为党实现思想路线上拨乱反正指明了方向。文章论述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是一堆僵死不变的教条,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5月11号,《光明日报》又以特约评论员文章形式全文发表,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马克思主义观点与“左”倾错误观点进行了激烈的交锋。坚持“两个凡是”的人指责文章犯了方向性的错误,因而压制这场大讨论。邓小平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有力地推动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深入开展。他指出: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他号召“打破精神枷锁,使我们的思想来个大解放”。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终于打破了个人崇拜和“两个凡是”的精神枷锁。要科学,不要迷信;要解放思想,不要“两个凡是”;要拨乱反正,不要“文革”的错误路线,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要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引发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严重束缚,实现了党在思想路线上的拨乱反正,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在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由此可见,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极端重要性,坚持实践观点的极端重要性。
二、经典论述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拒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59—60页。
先从感性的事物得出抽象,然后又期望从感性上去认识这些抽象的东西,期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经验体验的习惯之中,甚至在研究抽象的东西的时候,还以为自己置身在感性体验的领域内。我们知道什么是一小时或一米,但是不知道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仿佛时间不是实实在在的小时而是其他某种东西,仿佛空间不是实实在在的立方米而是其他某种东西!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空洞的观念、抽象。的确,据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
当然不知道,因为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还没有人看到过或在其他场合下体验过;只有现实地存在着的各种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或体验到。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因此,不研究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并且通过认识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相应地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因此,当耐格里说我们不知道什么是时间、空间、物质、运动、原因和结果的时候,他不过是说:我们先用我们的头脑从现实世界作出抽象,然后又无法认识我们自己作出的这些抽象,因为它们是思维的事物,而不是感性的事物,而一切认识都是感性的量度!这正是黑格尔所说的难处:我们固然能吃樱桃和李子,但是不能吃水果,因为还没有人吃过水果本身。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2-343页。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gegenstgndliche)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5页。
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在自然界和历史的每一个科学领域中,都必须从既有的事实出发,因而在自然科学中要从物质的各种实实在在的形式和运动形式出发;因此,在理论自然科学中也不是设计种种联系塞到事实中去,而是从事实中发现这些联系,因而经发现,就要尽可能从经验上加以证明。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8页。
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2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