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资源>>拓展阅读
 

 

  一、问题解析
  1.英国的“圈地运动”及其影响
  在14、15世纪,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地理大发现”,英国和佛兰得尔的毛纺织业与呢绒业空前兴旺。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逐渐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因此,养羊业与农业相比,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有钱的贵族开始投资养羊业。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可以养羊的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圈地运动。
  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前提和出发点。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过程。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方式之一,它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这种方式以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最为典型。所谓“羊吃人”,是指英国新贵族为了得到赚钱的羊毛,用暴力圈占耕地改做牧场养羊,将农民逐出田园,使其流离失所无以为生的强暴行径。英国这种用羊群剥夺农民饭碗,用圈地以图资本积累的暴虐经济活动。加快了英国城镇的进程。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移居城市以及工业的发展,使英国的城镇数量大量增加。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这不仅体现在提供了土地这样的物质条件,还体现在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资本主义发展史表明,一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是一部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历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二、相关观点连接
  1.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五次经济危机
  20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爆发更加频繁,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特点。
  1957年—1958年经济危机
  从1955年到1957年,美国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人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1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
1980年—1982年经济危机
  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在美国,危机历时3年左右,几经起伏;英国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1990年—1991年经济危机
  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到8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除美国以外,日本、德国及西欧主要国家事实上并没有彻底摆脱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而是陷入了长期萧条。
  2000年一2002年经济危机
  从1994年到2000年,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高达4.3%,失业率降至5%以下,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3%以下,财政赤字也逐年减少,1993年到1997年财政赤字分别为2 903亿美元、2 594亿美元、2 030亿美元、1 638亿美元、1 073亿美元、226亿美元,至克林顿任期末甚至出现结余。美国这一轮经济高涨可谓声势夺人,同时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和低失业”三大目标,被称为“新经济”。这种良好的局面出现在国际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的确是一种“奇迹”。奇迹的背后另外一组数字,一是各类债务增长,截止到2001年第一季度为止,美国政府、企业和居民负债总额已高达31.6万亿美元,是国民生产总值的3倍,其中政府债务7.08万亿,企业债务15.18万亿,居民债务7.23万亿。二是贸易逆差大幅度增长,1999年高达3 389亿美元,2001年更高达约4 500亿美元。三是股票市值高速膨胀,吸引大量境外游资、国内居民存款和各类基金进入股市,造成收入虚增,消费支出猛涨。随着2000年4月美国纳斯达克股票市场的崩溃,美国经济逐渐陷入了危机,并带累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和第三世界各国经济的衰退。
  2008年一 美国次贷危机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当地人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长时间贷款。但是,失业和再就业等现象。这些收入并不稳定甚至根本没有收入的人,因为信用等级达不到标准,他们就被定义为次级信用贷款者,简称次级贷款者。由于之前的房价很高,银行认为尽管贷款给了次级信用贷款者,如果贷款者无法偿还贷款,则可以利用抵押的房屋来还,拍卖或者出售后收回银行贷款。但是由于房价突然走低,贷款者无力偿还时,银行把房屋出售,但却发现得到的资金不能弥补当时的贷款+利息,甚至都无法弥补贷款额本身,这样银行就会在这个贷款上出现亏损。由于分期付款的利息上升,加上这些贷款者本身就是次级信用贷款者,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无法还贷的贷款者。银行收回房屋,却卖不到高价,大面积亏损,引发了次债危机。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变成金融危机。所以,大量银行和金融投资机构倒闭,连锁反应影响到世界相关国家的经济下滑和金融机构出现挤兑风潮,蔓延成全球金融危机。
  二战前,经济周期一般明显地表现出四个阶段;而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采用了反危机措施,利用财政、货币、福利等手段干预经济,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阻止了消费需求的下降,缓和了危机的严重程度,并刺激了经济较早地回升,从而较快地摆脱经济危机并通过萧条与复苏阶段,进入繁荣阶段,经济周期的四个阶段变得不是十分明显。但是,由于再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因而在繁荣阶段生产仍旧增长缓慢,企业依然开工不足,失业人口经常大量存在,出现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的“滞胀”现象。尽管政府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调节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是,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本身虽然并不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解体,但是它确实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它最终会被一种更先进的、能够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无限空间的社会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所代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