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学习资源>>拓展阅读
 

 

  一、问题解析
  1.经济全球及其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既能带来好处,又能引起全球的动荡。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化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20世纪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初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破坏力。
  在经济全球化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1960年,最富裕的20个国家的人均GDP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18倍,1995年扩大到37倍。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数字也证明了世界上穷国与富国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速度在加快。1950年,最富裕的国家与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比为35:1,1973年为44:1,1997年为727:1。富国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而在贫穷国家还有13亿人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的25个增加到1997年的48个,这些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3%。
  世界银行专家对世界120个国家财富分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瑞士人均财富几乎是最贫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的330倍,今后这一趋势还将得到延续。世界银行在进行专项调查时,不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人均收入等传统因素,还非常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环境损害规模、劳动力价值等。结果是,瑞士高居世界富国榜首,人均648 241美元,之后是丹麦(575 138美元)、瑞典(513 424美元)、美国(512 612美元)、德国(496 447美元)、日本(493 241美兀)、奥地利(493 080美元)、挪威(473 708美元)、法国(468、024美元)、比利时和卢森堡(各451 714美元)。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1 965美元,其次是布隆迪(2 859美元)、尼日尔(3 695美元)、尼泊尔(3 802美元)、几内亚比绍(3 974美元)。
  据统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低技术和低资本产品,而美国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和农产品。据美国《洛杉矶时报》介绍,美国从中国进口一个芭比娃娃玩具是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地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中国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包装材料是美国的,假发是日本生产的,加上运输费共1.65美元,中国的加工费仅0.35美元,而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是9.99美元。还有,2002年中国对美家具出口达28.9亿美元,增幅为75%。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家具中,约60%是美国家具,即不少产品从原料到工艺、样式都完完全全是美国货,只是在中国组装后,再运回到美国销售。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显示,一个集装箱的家具从中国运到美国的运费和加工费共2 800美元,但是,销售价格仍比在美国组装加工的便宜20%到30%。
  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首先,世界经济的运行风险加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并将各国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无限膨胀,加大了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为国际游资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让渡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被淡化,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无疑是巨大的冲击,一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可能被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控制。
  最后,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使它们在与处于边缘地位、作为劳动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
  2.各国资本集团相互抗衡瓜分世界市场
  在全球经济运行中,各国资本集团为了增强国际竞争力,均通过兼并活动扩大自己的资本实力,占有更大的国际市场优势;否则,不仅不能保持住自己原有的资本,还可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在飞机制造业领域,美国和西欧各自通过兼并扩大优势,增强实力,以达到相互抗衡的目的。
  美国的飞机制造业一向雄踞世界之首,波音与麦道两大飞机制造公司控制世界市场的大部分份额。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欧洲资本集团为了与美国飞机制造商相抗衡,联合起来组成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在德国生产机身,在英国生产机翼,在西班牙生产尾翼,最后在法国总装,把欧洲飞机制造业的各国优势统一组合起来,形成了强大攻势。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咄咄逼人的竞争势头对美国波音与麦道两大公司形成了很大威慑。这两大公司的老板清楚地知道只有联合起来,予以合并,增强实力,优势互补,才能维护自己的实力地位。这一兼并是争夺飞机制造业全球霸主地位的严峻斗争,它不仅在美国引起了很大反响,而且在欧洲更加引起朝野震惊。在这场事关国家经济命脉的斗争中,欧盟委员会亲自出马对兼并予以干预,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积极采取措施,与波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竞争。欧洲空中客车公司原是由四家公司组成的一家松散的公司,目前已就进一步加强联合达成协议,将公司并为一个组织紧密经济实体,使之进一步发挥联合的优势。
  由此可见,国内垄断与国际垄断相互交错,国内竞争与国际竞争并存。
  ——资料来源摘自龚维敬:《欧洲企业兼并的动因》,《世界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