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实事求是
一、实事求是思想的形成
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具特色的基本原则,它是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在中国革命长期斗争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具体内容
毛泽东从参加共产主义运动,
 |
井冈山上 |
缔造中国共产党的最初年代开始,就一直提倡和实行对于社会客观情况的调查研究,反对离开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去研究马克思主义。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力求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为指导,深入地调查和分析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著作。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毛泽东在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中,又特别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结论,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
1929年12月,毛泽东根据中共中央“九月来信”的精神,起草了古田会议决议,在党内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的任务。在这里,毛泽东实际上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问题,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只是还没有使用这样的语言。
 |
反对本本主义 |
1930年5月,毛泽东针对当时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发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这篇文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思想路线的概念。
《反对本本主义》一文认为“那些具有一成不变的保守的形式的空洞乐观的头脑的同志们,以为现在的斗争策略已经是再好没有
了,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本本’保障了永久的胜利,只要遵守既定办法就无往而不胜利。这些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完全是一种保守路线。”并强调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等。总之,《反对本本主义》一文实际上是反对了当时党内和红军内的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即本本主义的路线,代表了一条正确的思想路线,即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运用于党的实际工作,提倡向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反对唯书唯上,主张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因此,完全可以说这时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雏形已经具备了。但是可惜的是,毛泽东这一重要思想以及他在实际上所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当时并没有被党中央大多数同志所认识和接受。处在中共中央领导地位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甚至把毛泽东提出的这些正确的思想讥为 “狭隘经验论”而加以指责,并在实际工作中排斥了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正确领导。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批判了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把红军战争胜利或失败的主要原因提高到实事求是思想的高度。遵义会议后,由于批判了教条主义,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很好的解放,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正确方向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所认识和接受,更多的人开始注意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就为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遵义会议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结合对“左”倾冒险主义在政治策略上的错误的清理,批评了“圣经上载了的才是对的”这种把“本本”当“圣经”的错误倾向,这是同本本主义作斗争的继续。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
 |
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毛泽东 |
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军事斗争经验的系统总结,则是把《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提出的思想路线问题结合军事问题具体化了。1937年7、8月间,毛泽东又相继发表了《实践论》和《矛盾论》,奠定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报告中,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这个概念,并向全党提出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伟大任务。他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明确提出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的概念,并以这个思想为基本线索和依据,系统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随后不久,又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的命题,从而使实事求是的思想日臻完善。这就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二、实事求是的科学涵义及其基本内容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涵义作了科学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把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提高到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赋予它以科学的涵义和理论的形态,使这一古老的成语成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精神的中国语言表达形式,成为党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简明概括。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出发,它是实事求是的最主要的内容和最基本的要求,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基础。
具体内容
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思想出发,这是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根本对立的路线。毛泽东强调 “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指出“按照实际情况决定工作方针,这是一切共产党员所必须牢牢记住的最基本的工作方法。”在毛泽东看来,从实际出发,就是从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出发,以便按照科学的方法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正确地解决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出发点问题,为坚持实事求是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和前提。从实际出发,对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就是要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毛泽东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所谓国情,也就是一个国家的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旧中国是一个在经济上、政治上和思想文化上都非常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党的历史经验表明:认清中国的国情,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坚持实事求是,制定正确纲领、路线和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对实际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
首先,“实际”是客观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真正承认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忠于客观事实,对客观事实决不要带上任何的主观随意性。
其次,“实际”是全面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必须全面看问题,从事实的全部情况出发,绝不能见木不见林,以偏概全。
再次,任何“实际”都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统一,从实际出发,必须善于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最后,一切 “实际”又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从实际出发,就要从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出发,对客观事物做动态的考察。
(二)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坚持实事求是、达到主观客观相统一的根本途径。
理论和实际的统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一再表明,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只有在它和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时候,才能显示出来。
具体内容
恩格斯曾郑重声明:“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也指出:“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这就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后,中心的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各国革命的实践,就是在各国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贯重视并致力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联系实际还是脱离实际、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还是相割裂的学风问题,看作 “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我们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第一个重要的问题”。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结晶。
理论和实际怎样联系呢?毛泽东指出:“拿一句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有的放矢’。‘矢’就是箭,‘的’就是靶,放箭要对准靶。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具体内容
这种“有的放矢”的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周围环境作系统的周密的调查和研究。不是单凭热情去工作,而是把革命气概和实际精神结合起来。在这种态度下,就是不要割断历史。不单是懂得外国,还要懂得中国,不但要懂得中国的今天,还要懂得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在这种态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从书本出发,轻视实际,靠照搬照抄马克思列宁主义词句解决问题,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教条化、神圣化的教条主义是错误的;从狭隘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也是错误的。
具体内容
二者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但其思想方法的本质是一致的。它们是从不同的两极发生的东西,都是只看到片面,没有看到全面,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节为其基本特征的。这种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是党内产生 “左”、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曾经给中国革命造成严重的损失。它“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正是由于主观主义歪曲了理论和实践的正确关系,违背了理论联系实际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因此,反对主观主义,就要对症下药,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使有书本知识的人和有工作经验的人各自向自己缺乏的方面发展,使这两种人互相结合。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一项重要内容。毛泽东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还阐明了实践检验真理的复杂性。指出,为了判断正确的东西和错误的东西,常常需要时间的考验,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往往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实践标准也是绝对与相对的辩证统一。
总之,从上述各个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都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具体体现。它们互相联系,互为条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实事求是是核心。因为,只要坚持实事求是,就不能不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之,也只有坚持这三点,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三、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首先,实事求是包含了彻底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
实事求是要求从实际出发,从“实事”中求出 “是”来,即要求从客观实际、客观事物中求得事物的规律性认识,这正是坚持从物质到精神、从存在到思维的唯物主义。
其次,实事求是包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实事求是中的“求”就是指要去认识世界,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遵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原则和规律,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揭示客观真理,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就内在地包含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思想。
再次,实事求是也包含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如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规律是辩证地运动的,等等。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人们通过实践,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是主体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所以,我们说实事求是又包含着辩证法的基本思想。
(二)实事求是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全部内容中的活的灵魂
1、中国式革命道路的开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
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出发,在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中国革命规律的基础上,科学地解决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一系列根本问题而形成的。其中最具有特色的,是根据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实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武装夺取政权的一般原理,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2、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也贯穿着实事求是的精神。
建国后,党和毛泽东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创造的经济政治条件,以及当时具体的国内外环境,提出并实施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创造了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在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上,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军队是以农民为主要成分,并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下的实际情况出发,正确地解决了如何建设一支无产阶级性质的、具有严格纪律的、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实践中,又根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提出了一整套在敌强我弱条件下克敌制胜、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战术。
4、在文化工作的理论上,毛泽东从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优秀文化传统而近代又因遭受外来侵略而陷于落后状态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要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方针。
5、在党的建设的理论上,毛泽东根据中国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这个实际情况,成功地解决了如何在我国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问题。毛泽东关于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方法,也都是实事求是的产物。
不仅如此,实事求是还是毛泽东思想灵魂中的最根本的原则。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说到底,又都是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和体现。
(三)实事求是是党的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在中国共产党的路线和作风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实事求是。
首先,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和执行其他一切路线和政策的理论基础。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坚持还是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极大。因为,虽然党的政治路线是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它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革命的命运。但是,正确的政治路线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客观情况的深刻了解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就是说,它必须以正确的思想路线为基础。只有思想路线正确了,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政治路线,从而使革命和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并取得胜利。反之,不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正确的政治路线就制定不出来,制定了也贯彻不下去。回顾党的历史,可以看出,我们所取得的一切胜利,都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胜利;我们所遭受的一切挫折,也恰恰是背离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结果。
其次,实事求是又是党的思想作风。
毛泽东把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作为党的三大作风的第一项,作为根本的作风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要求广大干部和党员在实际工作中都要争做实事求是的模范,使实事求是成为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成为全国人民的思想作风,从而保证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
再次,毛泽东还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毛泽东指出:“我党一切领导同志必须随时拿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领导方法去同主观主义的和官僚主义的领导方法相对立,而以前者去克服后者。”他还指出,在人们的思想方法方面,实事求是和主观主义是对立的。因此,我们必须永远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就是说,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对客观存在的情况进行周密的调查研究;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全面地、历史地看问题,而不是片面地、非历史地、主观地看问题。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坚持和发展
延安整风运动 经过延安整风,全党掌握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保证了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迅速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毛泽东运用实事求是这一真理领导党继续前进,使得在延安成为全党思想财富的东西,进一步在全国人民中间推广开来。
 |
毛泽东谈话 |
具体内容
这一时期,毛泽东反复论述实事求是的思想,亲自召开座谈会,进行调查研究,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写出了 《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毛泽东和全党同志都十分注意认真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而党不仅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取得了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胜利,而且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从而继续深化了党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
但是,思想路线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搞得不好是会出现反复的。1958年 “大跃进”的失误就表现了这种反复。
具体内容
“大跃进”急于求成,夸大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规律,企图一下子把经济搞上去,结果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受了一次较大的挫折。1959 年庐山会议后期对彭德怀等同志的批判及其以后开展的“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造成的曲折又延续了更长的时间。发生“大跃进”、“反右倾”错误的思想根源,就是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传统作风。大跃进
1961 年初,毛泽东在逐步发现和纠正“左”倾错误的过程中重提调查研究,号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毛泽东讲话的精神,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认真进行调查工作问题给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的一封信》,并随信印发了毛泽东《调查工作》(公开发表时改为《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重申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调查没有发言权,必须成为全党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的首要准则”。经过党中央和毛泽东的积极倡导和身体力行,党内很快形成了浓厚的调查研究风气。在全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党中央陆续制定了各个方面的工作条例。这样,才使党在相当程度上纠正了 1958 年以来的“左”的错误,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然而可惜的是,不久,正确的思想路线又受到更大的干扰和破坏,发生了“文化大革命”的曲折。
 |
文化大革命 |
具体内容
毛泽东晚年由于过多地相信以往革命斗争中所取得的经验,较少地去认真研究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并逐渐骄傲起来,逐渐脱离实际和脱离群众,从而逐渐背离了他自己所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结果导致了 “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 “左”倾错误,并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利用,造成十年内乱。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这条思想路线,有一段时间被抛开了,给党的事业带来很大的危害,使国家遭到很大的灾难,使党和国家的形象受到很大的损害。”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倡导和支持下,通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通过对 “两个凡是”错误指导方针的批判,党终于冲破了教条主义、个人崇拜的严重束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党的事业从此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纠正错误,总结经验,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不但恢复和坚持了毛泽东过去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且发展了这条正确的思想路线。
党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和精髓,是毛泽东思想方法论的基础。我们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仅要充分认识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中犹如“命根子”一样重要的地位,了解实事求是的涵义和内容,而且必须弄清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和条件。根据实事求是的涵义,坚持和发展实事求是有三个基本方面的要求。
具体内容
一是必须承认客观实际,也就是要 “求实”,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最起码的要求。按照客观实际的本来面目,如实地承认客观实际,而不附加任何外来成分,不掺杂主观因素,这是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二是必须努力认识客观实际,就是要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从 “实事”中求出 “是”来,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又一个基本要求。作为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承认客观实际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由于种种客观的和主观的条件的限制,要真正认识客观实际,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的作用,才能比较正确地反映客观实际,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三是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目的和最终落脚点。在辩证唯物主义者看来,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以保证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所以,光承认实际、认识实际还不够,还必须坚决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这才算真正坚持了实事求是。
历史经验表明,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要实现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把实事求是变成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坚持和运用,必须坚持以下一些原则和方法:
(一)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就是要打破各种错误思想的束缚,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及其发展规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具体内容
解放思想在本质上同实事求是是一致的,但又具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很强的针对性。对于那些受到教条主义、个人崇拜和其他各种错误思想的束缚,思想上处于僵化或半僵化状态的人来说,解放思想是个首要问题。只有解放思想,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才能冲破各种禁锢,砸碎思想枷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才能轻装上阵,敞开思想,敢于讲心里话,讲实在话,也才敢于实事求是。否则,如果思想僵化,固守条条框框,书本上没有的,文件上没有的,领导人没有讲过的,就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做一件事,一切照搬照抄,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即使有了正确的路线,也不能够很好地贯彻执行,革命和建设事业也不能顺利前进。
当然,解放思想决不是随心所欲,决不是可以离开四项基本原则去搞自由化。我们讲的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种解放思想是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前提的。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也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坚持实事求是,二者是完全一致的,都体现了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精神。正如邓小平所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
(二)坚持实事求是,必须加强党性锻炼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制定正确政治路线、纲领的理论基础,它本身就是 “党性的表现”,也可以说是最高的党性原则。
具体内容
坚持实事求是,要有为人民利益而坚持真理、为人民利益而纠正错误的坚强党性。无私才能无畏。特别是在强大的政治压力下,要坚持实事求是,尤其需要很强的党性,需要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的统一。毛泽东曾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模范,他为了坚持实事求是地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路线,没有屈服于共产国际某些领导人的压力,没有屈服于王明 “左”倾教条主义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而是无私无畏、不屈不挠,为中国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邓小平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榜样。早在“四人帮”横行的 1975 年,他就置个人安危于度外,顶着强大的政治压力,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为消除 “文化大革命”的动乱进行了艰巨的斗争,并因此遭受更大的打击。粉碎 “四人帮”后,在现代迷信盛行,“谁讲实事求是,似乎犯了弥天大罪”的情况下,他就敢于提出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敢于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坚持拨乱反正,充分体现了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体现了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在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推动和指导下,全党终于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指导思想上完成了拨乱反正的历史任务。如果没有无私无畏的品格,没有坚强的党性,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应该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增强党性锻炼,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加强思想理论修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做到既敢于坚持实事求是,又善于坚持实事求是。
(三)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认真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研究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反对主观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科学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是实事求是的基础,也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根本方法。
调查研究包括两个环节:一是调查,就是了解客观事物各方面的情况,搜集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材料,这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客观依据,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起点和基础,是人们获得感性认识的阶段;二是研究,就是在周密调查的基础上,对所掌握的实际材料,认真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经过分析和综合,判断和推理,找出事物的规律,作出正确的结论,这是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调查和研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渗透、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往往调查中有研究,研究中还要调查。只有把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的两个认识阶段互相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完整的认识过程,从而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
调查研究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毛泽东历来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的态度问题,指出调查研究要有客观的态度,要尊重客观事实,坚持从客观事实本身出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调查研究还要有虚心的态度,要尊重群众,甘当小学生,和群众交朋友,虚心向群众学习,让群众了解你,把你当作朋友,然后才能调查出真实情况来。
具体内容
毛泽东不但强调要用正确的态度进行调查研究,而且总结自己进行调查研究的切身体会,提出了搞好调查研究的几种基本方法,主要有:“走马观花”作面上调查;“下马看花”,深入实际作典型调查;开调查会广泛收集材料;重点调查,深入研究等等。
此外,坚持实事求是,还必须充分发扬民主。毛泽东把发扬民主的问题,提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阐明了它与坚持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他指出,不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就不能深入了解客观实际情况,就难免犯主观主义错误。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发扬民主,也是实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统一的重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