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五章>>参考答案
   上一节 | 下一节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核心思想潮流。人文主义有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它研究的是人文学科,而不是神学学科,是与教会神学相对立的世俗文化。这种含义来自于 “人文学”(studia humanitltis)一词,它是一种研究希腊语、拉丁语一类的古典语言和古代文献的学科。另一方面,指在文艺复兴时期同封建教会神学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本主义。在研究古代典籍的过程中,人文主义者受到古典时期肯定现世生活和肯定人的思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他们建立了新的思想体系,即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者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成为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支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人文主义者在打击教会思想方面功不可没,把反封建反神学的斗争矛头直指最黑暗、最反动的罗马天主教会,为新时代的到来鸣锣开道,这是人文主义者的重大贡献。人文主义所力主的精神不仅带给当时的古典文学、历史学、哲学,逻辑学等人文艺术学科繁荣和发展,还影响着数学、医学、生物学等一些自然科学知识领域,其对人价值的肯定,追求真理和勇敢创新的精神所引起的更是整个社会思想和生活领域的变革。
    2.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他第一个自称是人文学者,召唤人们由神明转向人世。他广泛搜集古典文献,并用全新的眼光诠释古典著作,提出了他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反对经院哲学,以“人的思想”代替“神的思想”,对以后的人文主义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主要作品《抒情诗集》,抒发了作者对古典文化的崇敬,对禁欲主义的厌弃,以及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他的《歌集》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摆脱了教会禁欲主义的束缚,表达了人文主义者勇于追求幸福和快乐的精神。但他的思想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他的思想从来不是以系统的方法阐述的,许多思想是一些倾向和愿望,而不是成熟的观点和学说。他对经院哲学抱有敌视态度,自己却又是一名基督教徒,他的著作中甚至还有经院哲学的痕迹。
    3.《十日谈》:作者薄伽丘,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十日谈》把抨击的矛头直指宗教神学和教会,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他们的卑鄙、虚伪、残暴和伪善,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十日谈》还批评封建特权,维护社会平等和男女平等。这部作品出版以后,当时确已广泛流传,深入人心,僧侣们已无法否认书中揭露的事实,也难以反驳书中的思想倾向。他利用民间语言俏皮、生动、流畅、简洁的特点把100个故事巧妙串连起来写作,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他认为诗歌应当反映现世生活,强调文学的启迪和教育的巨大作用;要求诗人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中汲取营养,并讲求虚构、想象。薄伽丘虽然还没有完全摆脱中世纪神学的观念,但他的文艺理论为文艺复兴时期诗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日谈》以其通俗的格调,传播了人文主义思想,有力地促进了欧洲小说的发展。
    4.达·芬奇:是文艺复兴鼎盛时期意大利的著名画家和科学家,被恩格斯称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不仅是伟大的画家,同时也是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雕塑家、建筑师、工程师,他的多方面杰出才能使其成为文艺复兴时代名副其实的一个文化巨人。在艺术创作方面,达·芬奇的壁画《最后的晚餐》《安吉里之战》和肖像画《蒙娜丽莎》是他一生的三大杰作,其中《最后的晚餐》标志着文艺复兴艺术的成熟,最为著名的是《蒙娜丽莎》。《蒙娜丽莎》的主题完全摆脱了宗教内容,把刻画人物的性格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放在突出位置,成功刻画了一个市民妇女的形象。画中表现出来的自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让人们产生了无尽的联想,鼓励人们去大胆的追求世俗生活。一种空间流畅而轻快的风格在这里开创。达·芬奇的高尚人格和人文主义思想在该画画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一方面热衷于艺术创作,另一方面他为了艺术创作更加丰富生动,研究自然科学,广泛的涉猎与绘画有关自然科学学科,如光学、生物学等。值得一提的是他所提倡的科学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达·芬奇反对经院哲学的教条主义,他认为知识源于实践和生活,只有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真理。达·芬奇提出并掌握了这种先进的科学方法,后来由培根从理论上加以总结,成为近代自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达·芬奇的实验工作方法为后来许多文艺复兴时期等人的发明创造开辟了道路。
    5.米开朗基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的雕塑更多的是为世俗生活服务,表现人体美成为文艺复兴雕塑艺术的一个重要追求。他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和《摩西》。他创作于1501年的《大卫》标志着神化的人形已经确立,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美术作品。《大卫》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它对人体的赞美,表面上看是对古希腊艺术的“复兴”,实质上表示着人们已从黑暗的中世纪桎梏中解脱出来,充分认识到了人在改造世界中的巨大力量。米开朗基罗在雕刻过程中注入了巨大的热情,塑造出来的不仅仅是一尊雕像,而是思想解放运动在艺术上得到表达的象征。作为一个时代雕塑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大卫》将永远在艺术史中放射着不尽的光辉。
    6.拉斐尔: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家。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创立了秀美、优雅、通俗化的艺术风格。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大公爵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他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区别于以往的宗教题材作品,显得端庄、文雅,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大型油画《西斯廷圣母》代表画家的人文精神、艺术构思、文化修养和完美技巧。它是拉斐尔最成功的一幅圣母像,在他的诠释下,圣母的形象柔美、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表现出了母爱的幸福与伟大,体现了浓厚的人文主义色彩。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反映出文艺复兴人文主义者仰慕古典文化大师的鸿篇巨制。他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把不同历史时期的文人学者、哲学家和科学家放在同一幅画中,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托勒密等人聚于一堂,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
    7.《乌托邦》:莫尔是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乌托邦》一书的作者。他的《乌托邦》既是他本国已经形成的具体社会条件的客观反映,也是对他认为最完美的制度的幻想。他在书中批判了英国现行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更揭示出私有财产是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作者在书中描绘了理想的社会制度“乌托邦”。在乌托邦中,生产资料公有,私有财产不存在,所有人必须参加体力劳动,劳动的时间只需要保证得到基本生活用品。乌托邦能够容忍不同的宗教习俗,在乌托邦中没有任何宗教迫害,无论信奉什么都一视同仁。但乌托邦不会容忍无神论者,认为如果一个人不相信上帝或来世,他就不会具有任何可靠性。莫尔克服了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观念,在乌托邦生活的居民可以按自己的愿望自由的安排生活。作者在书中批判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但它第一次设想了共产主义的蓝图,大胆的批评资本主义造成的种种弊端,特别是社会的不公平,其内容和原则已经远远超出了资本主义的范畴。但它超越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进程,所以当时找不出任何途径来实现它的设想。乌托邦是一个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物,但它的影响一直持续到欧洲的启蒙运动。
    8.《太阳城》:作者康帕内拉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意大利失去了十五世纪时世界经贸中心地位,经济状况大不如前,城市下层群众蒙受了重大苦难,而农民则在本国封建主和西班牙封建主的双重压迫下垂死挣扎。康帕内拉长期因参与领导南意大利人民反对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斗争,于1599年9月被西班牙当局逮捕,随后度过了27年的监狱生活。在狱中康帕内拉写成的《太阳城》一书,构想了空想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深远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他同莫尔一样,认为财产私有是一切社会邪恶的根源,必须彻底废除。作者在书中描绘了一个消灭了私有制和剥削的大同世界,即“太阳城”。书中的太阳城居民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完全没有游手好闲和寄生现象,他们劳动所创造的一切都被视为公共财产。成年公民每月出席民众大会,大会上每人都可以批评国家官员,全民实行社会教育和严格的军事训练。《太阳城》是对当时的意大利社会制度的有力批判,对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一定影响。他尖锐的揭露并抨击了当时贫富对立的罪恶世界,指出私有制带来的恶果,以及遍布社会的利己主义所引起的祸害,即诡辩、伪善和残暴。
    9.《九十五条论纲》:他开始攻击教会出售赎罪券的作法。他于1517年万圣节前夕,在维登堡的大教堂门口张贴《九十五条论纲》,以学术争论为名,抨击罗马教廷出售赎罪券的行为,矛头直指罗马教皇 ,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 。在论纲中他痛斥出卖赎罪券的做法,提出了“信仰耶稣即可得救”。论纲的主要论点围绕赎罪券效能的批判:赎罪只能是对教规法惩罚的宽恕;教会只可以赦免教会施加的惩罚,不能赦免上帝施加的惩罚;深的惩罚只能上帝才能赦免;赎罪券永远不能赦免罪过,教皇本人亦无力做到这一点;赎罪券不能达及炼狱中的灵魂;真正悔悟的基督徒无需赎罪券便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真正的“善功圣库”应是上帝的恩典。虽然《论纲》是用拉丁文写的,但不久,便被人翻译成德文,不到一个月,各种译文已经传遍全西欧。路德此举得到了包括市民上层和部分德国诸侯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广泛的支持,已使赎罪券无人问津,同时他的所作所为也触怒了罗马教廷。路德的这一举动被视为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10.预定论:是加尔文宗教改革思想的理论基础、思想核心。所谓“预定论”的思想最早由奥古斯丁提出。“预定论”即人是否得救都是由上帝事先决定好的,与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预定的旨意,不因人的行为而改变。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的弃民一定要遭殃,即所谓的选民或弃民。选民受上帝赐予的救恩和生命;弃民却必定沉沦。他像路德一样,主张《圣经》是信仰唯一的权威。加尔文在这时重新提出奥古斯丁的“预定论”,是试图以此来彻底否定教皇和教会在救赎问题上的任何作用和权威。但他又不赞同宿命论的观点,他认为虔诚的信仰与完美的德行是每一个将要得救的基督徒的义务,他们应该在世间努力工作来彰显上帝的荣耀,圣化上帝的英明。加尔文认为:“虽然一切都是上帝预定的,但教徒在现世应该勤奋工作;个人的功德虽然不能改变神的预定,但上帝对于拣选的人时时给予恩典,一切功德都是上帝赐予的。” 加尔文的预定论完全把人的命运交给了上帝,使人成为神彰显自己一致的工具,但实际上,他却又巧妙的把人的命运交给自己,鼓励人奋发向上。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