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1)
[下一页]


第一节 宋初文坛的颓势与革新

一.宋初文坛的颓势

  宋初结束了晚唐五代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人民获得比较稳定的生产环境,统治者也采取一些放松压迫、减轻剥削的措施,使社会矛盾趋向缓和,农业、手工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社会呈现了繁荣的景象。在此背景下,宋初的帝王特别有意提倡文学,但是诗文状态,在整体上却是延续晚唐五代的遗风,呈现“颓势”。
   北宋初年,文坛多为五代旧人,因而仍然沿袭着五代遗风。《宋史·文苑传一》反映了当时一些文人的情况,如和蒙:“虽幼能属文,殊少警策。每草至,必精思讨索而后成,拘于引类偶对,颇失典诰之体。上以贵家子能业文,甚宠待之。”
   范仲淹曾说:“五代已还,斯文大剥,悲哀为主,风流不归。皇朝龙兴,颂声未复大雅,君子当抗心于三代。然九州岛岛之广,庠序未振,四始之奥,讲义盖寡。其或不知而作,影响前辈,因人之尚,望己之情,吟咏性情而不顾其文,风赋比兴而不观其时。故有非穷途之悲,非乱世而怨,华东有寒苦之述,白社为骄奢之语。学步不至,效颦则多,靡靡增华,愔愔相滥,仰不主乎规谏,俯不主乎劝诫。”(《唐异诗序》)
   这类“属对精切”而“不达体要”的骈文和无病呻吟、“风流不归”的诗歌,就是后来诗文改革运动的对象。

二.倡导革新的先驱人物:柳开

  首先举起革新旗帜的是柳开。

  1.生平简介

  柳开,字仲涂,大名人。五代汉隐帝干佑元年生,宋真宗咸平四年卒(公元984—1001)。早年从一位老儒手里得到韩愈古文数十篇,“一览而不能舍”,叹其能使“圣人之道复大于唐”,遂名“肩愈”,字“绍先”,立志学韩、柳古文。二十岁之后又倾慕王通的续经,欲与之“齐其述作”,遂改名为“开”,改字为“仲涂”,意谓将开古圣贤之道以为今世之途。(见“答梁拾遗改名书”)。死后门人编其遗文为《河东集》。

  2. 古文主张

  强调古文同今文的主要区别不在言辞,而在于内容。内容方面,他要求「“古其理、高其意”,也就是宣传“圣人之道”。而对于“圣人之道”,他特别突出“尊君敬长、孝乎父、慈乎子”的封建道德。
   言辞方面,他主张「随言长短、应变作制」,就是不要像骈文那样拘执于声病对偶,又不要刻意模拟古人,追求「辞涩言苦」,而应根据表达的内容,该长则长,该短则短。
   为了反对骈文,韩愈曾提出过「文从字顺」和「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的主张,但由于过分强调「辞必己出」和「为陈言之务去」,他的某些诗文也出现了艰涩怪僻的倾向。而他的一些追随者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倾向。柳开的观点既是对韩愈正确主张的继承,又是对这种不良倾向的纠正。
   此外,柳开在《上王学士第四书》中,还谈到如何作文的问题。他说:“文之不可遽为也,由于心智而出于口”,“心与文一者也”。作文应该表里如一,但柳开所说的心是有特定内容的:“君子用己心以通彼心,合则附之,离则诱之,咸然使至于善矣。故六经之用于时若是也。”可见“君子”之心就是六经,“心与文一”就是文与经一。因此,他提出作文应该「由于心以出于内」,反对“役其心以求于外”,这就近于后来道学家以治心养性为作文之本的创作理论了。

  3. 基本评价

  在声病对偶之席笼罩文坛的形式下,柳开当仁不让地肩负起首倡古文的重任,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因而颇为后人重视,甚至把他与欧阳修并提。
   他的古文理论对形式主义文风的抨击,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非在辞涩言苦」的主张对宋代散文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但是,在他的文学理论中已经明显的表现出用孔孟之道,尤其是封建礼法束缚文学发展的倾向。

三.显示革新实绩的人物:王禹偁

  宋初沿袭残唐五代文风,柳开首起,以韩柳文为号召,提出文学复古理论(所谓“古其理,高其意”),反对晚唐五代浮靡文风,但柳开能言之,却不能行之,其创作水平不高,故影响有限,当时的诗文创作,主要还是沿袭晚唐五代风格。
  在柳开之后,对宋代文风有更大影响的是王禹偁。

  1.生平简介

  字符之。济州巨野(今属山东)人。出身贫寒。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进士,授成武县(今属山东)主簿。次年,改任长洲(今江苏苏州)知县。端拱元年(988)召试,擢右拾遗并直史馆,复拜左司谏、知制诰,直言敢谏。淳化二年(991),庐州尼姑道安诬告著名文字学家徐铉。当时禹偁任大理评事,执法为徐铉雪诬,又抗疏论道安诬告之罪,触怒太宗,被贬为商州(今陕西商县)团练副使。淳化四年移官解州(今属山西)。同年秋召回京城,不久又外放,随即召回。任礼部员外郎,再知制诰。太宗至道元年(995),以谤讪朝廷的罪名,贬知滁州(今安徽滁县)。次年改知扬州。真宗即位(997),再召入都,因撰修《太祖实录》,直书史事,引起宰相的不满,又遭谗谤,于咸平二年(999)再次被贬出京城,知黄州(今湖北黄冈)。咸平四年冬改知蕲州(今湖北蕲春),不久在蕲州去世。
   王禹偁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秉性刚直,不畏权势。一生中三次受到贬官的打击,乃作《三黜赋》,申明“屈于身兮不屈其道,任百谪而何亏;吾当守正直兮佩仁义,期终身以行之”,表现了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王禹偁在政治上主张改革,曾向朝廷提出许多建议,在《端拱箴》、《三谏书序》、《御戎十策》以及知扬州时作的《应诏言事疏》等著作中,他提出了重农耕、节财用、任贤能、抑豪强、谨边防、减冗兵冗吏、淘汰僧尼等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主张,虽大多数未被太宗、真宗采纳,却为宋仁宗时范仲淹等人的“庆历变法”开了先声。
   王禹偁自编《小畜集》30卷,今有《四部丛刊》本。另有其曾孙王汾裒辑《小畜外集》,有清光绪年间孙星华刻本。近人徐规所著《王禹偁事迹著作编年》,收集佚诗佚文多篇。

  2.古文主张

  王禹偁为了革除唐末五代颓靡纤丽文风之流弊,以宗经复古为旗帜,提倡继承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精神,为文主张“远师六经”,“近师吏部(韩愈)”,写“传道而明心”的古文。
   他特别强调“不得已而言”,文章要“句易道”、“义易晓”,重点提倡了“易道易晓”的文风,力戒“语艰而义奥”的陈习,发挥了韩愈古文理论与实践中“文从字顺”的一面。
   他的散文作品内容充实,感情充沛,语言晓畅。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