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一编>>第二章>>第一节(2)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3.古文代表作

  在散文创作上,有杰出的成就,其文如《黄州小竹楼记》《待漏院记》都是文学史上的名篇,这些作品思想内容丰富深刻,文风流畅自然、简雅古淡,对欧阳修等人的散文有明显的影响。

  (1)《待漏院记》

  本文是一篇政论,提出“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的论题,规劝执政者要勤政爱民,而不能“窃位而苟禄,备员而全身”,义正辞严,笔触锋利。

  ◎原文阅读

  ○相关个人评论

  文学史总爱讲王禹偁继承了韩柳的传统,这是为了做“史”、为了寻找“规律”或“线索”而硬拉上去的。读一读《小畜集》,哪里有韩吏部、柳河东的影子!
   文学史非我所好,我感兴趣的是具体的文章。这篇文章讲的是宰相的职责,也是士人的理想。我的朋友灰路说:“(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理想的目标,不是圣王,而是贤相;不是文王,而是周公。”
   所以,王禹偁心中理想的政治模式是:君王独断而无为于上,百官分职而勤劬于下,而作为其间枢纽的,就是宰相。故宰相一人,实系国家之安危与人民之祸福。这也印证了灰路兄所说的“士人以学术干政的最重要途径,是通过‘相权’来体现的。”
   而如何保证相权的正当实施呢?王禹偁把它归结为宰相心中的一念之差。“思”为公,则贤;“思”为私,则奸。前者流芳百世,而后者不保于自身。也就是说,天下之兴亡,系于一人之操守。
   常常听人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我自己也常常为浸染于一切学问中的泛道德化倾向而感到厌烦。没想到古人在立论之时,心中还怀着这样巨大的政治性恐惧。
   五十多年后,范仲淹在如今的河南邓州写了一篇更加有名的文章:《岳阳楼记》,其中“先忧后乐”的警句,千百年为人传诵,而它把一人之心系于天下的精神,也与王禹偁此文息息相通。
   顺便说一句,《岳阳楼记》的布局和构思,也全是学《待漏院记》的。这一点倒是向来无人提及。
   □评论提供:菠萝小僧

  (2)《黄州新建小竹楼记》

  写于贬官黄州时期。文中极力渲染谪居之乐,把省工廉价的竹楼描绘得幽趣盎然,含蓄地表现出一种忿懑不平的心情。文章多用排比,音调优美,富于诗味。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插图

 

 

 

 

 

 

 

  ◎原文阅读

  (3)《唐河店妪传》

  记述边地一位老妇人机智杀敌的故事,又借题发挥,谴责了当权者在军政措施上的不当,既有生动的人物描写,又有恳切的议论。

  4.王禹偁在宋代古文革新过程当中的特殊地位

  王禹偁是宋初最重要的散文家,他的古文理论和创作,对宋代散文风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苏轼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王元之画像赞并序》),当非溢美之辞。

四.散文革新的期待

  王禹偁之后,宋初散文创作领域出现了西昆和反西昆的对立演变的形势。西昆文人都是骈文家,创作道路过于狭窄,为此,以穆修、范仲淹、尹洙、石介等代表,对西昆文风进行了批判。把散文重新引回韩愈、柳宗元开创的古文传统中来。不过,穆、尹、石三人创作参差不齐,难以彻底肃清西昆文风。宋代古文革新的历史责任落到了下一代文人欧阳修等人肩上。

  ○问题澄清:王禹偁反对过“西昆”形式主义诗风么?

  后人据《宋诗钞·王禹偁小传》的舛误,说王禹偁反对过“西昆”形式主义诗风。其实,王禹偁比“西昆”著名诗人杨亿年长二十岁,王禹偁去世时杨亿才二十八岁。《西昆酬唱集》编成于景德年间(1005-1008),此时,王已去世六、七年之久,他不曾见过这部诗集,更谈不上反对和批判这本诗集了。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