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选编
第一章 理学思潮的形成及裂变
第一节 “北宋五子”与理学发生
一.理学思想:
1.周敦颐:
先生之学,其妙具于太极一图,《通书》之言,皆此图之蕴。 ... 盖先生晚年表里洞然,事理俱融,凡诸子百家一言一行之合于道者,亦无不察,况圣门之要旨哉? 周敦颐《周元公集》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是立焉 周敦颐《周元公集》
2.张载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张载集》《正蒙·诚明篇》)
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张载集》
3.二程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
理也,性也,命也,三者未尝有异。穷理则尽性,尽性则知天命矣。天命犹天道也,以其用而言之则谓之命,命者造化之谓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一下)
致知,但知止于至善、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之类,不须外面,只务观物理,泛然正如游骑无所归也。(《河南程氏遗书》卷七)
至诚,天性也;不息,天命也。人能至诚则性尽而神可穷矣。不息则命行而化可知矣。学未至知化,非真得也。(《张载》《正蒙·乾称篇》)
第二节 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
一.朱熹理学
性、情、心,惟孟子横渠说得好。仁是性,恻隐是情,须从心上发出来。“心,统性情者也。”性只是合如此底,只是理,非有个物事。若是有底物事,亦必有恶,惟其无此物,只有理,故无不善。(《朱子语类》卷五)
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或察之念虑之微,或求之文字之中,或索之讲论之际。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伦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见其所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大学或问》卷二)
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生,而道始行。孔子孟子生,而道始明。孔孟之道,周程张子继之。周程张子之道,文公朱先生继之。此道统之传,历万世而可考也。(《勉斋集》卷十九《徽州朱文公祠堂记》)
第三节 “鹅湖之会”与“朱陆之争”
一.陆九渊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此颇不合。先生更欲与元晦辩,以为尧、舜之前何书可读?复斋止之。(《陆九渊集》卷三十六《年谱》)
伯敏云:“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先生云:“如吾友此言,又是枝叶。虽然,此非吾友之过,盖举世之弊。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伯敏云:“莫是同出而异名否?”先生曰:“不须说得,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此盖随吾友而言,其实不须如此。只是要尽去为心之累,如吾友适意时,即今便是。”(《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语录下》)
周子之作太极图说,朱子特为之注释,极为推崇,至谓得千圣不传之秘,孔子后一人而已。二陆不以为然,遂起朱陆之同异,至今纷纷奴主不已。(《宋元学案》卷十二《濂溪学按下》)
第二章 宋代思想多侧面及表现
第一节 王安石的“新学”
一.王安石的思想
民有欲无主乃乱。天生聪明时乂,王不能乂,而民无所得禄,则释王而从禄于他。乌之为物,唯能食已,则止其屋。民之从禄,将如此矣。(《诗义钩沉·节南山之什义第十九》)
先王之道德,出于性命之理,而性命之理,出于人心。(《王文公文集》卷三四《虔州学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