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课程内容>>第六编>>概述
   上一章 | 下一章 

第六编  明清(1840年以前)编

概述

    明代前期,为了加强以皇权专制为核心的帝国统治,统治者寻找精神武器,看重将封建伦理道德本体化了的理学的功能,尤其是程朱理学所具有的特点,将程朱理学拉入政治庙堂,尊奉为官方哲学,著为科举功令,成为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中的旗帜。以程朱思想为标准,编订《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全》三部“大全”,诏颁天下,标志着程朱理学思想统治及独尊地位的确立。
    明前期诸儒立于程朱理学的基盘上,处于“转述程朱”及“玩味程朱”的状态,他们对程朱理学学说的认知和强调虽不尽相同,但都尊崇和维护程朱学说,都强调躬身践履。其间,又表现出不屑于宋末以来的烦琐注解,对程朱学说的“支离”有所戒心的倾向。所以,理学“述朱”中,又酝酿着未来变化的端绪。至吴与弼弟子陈献章时,明显转入“心本”论,开启了明中期“心学”的滥觞。
    明代中期,面对出现的社会危机,有些思想家感到,传统的思想武器,已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不能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因而以反传统的姿态,对旧有的思想统治武器予以修补,以稳定和维护统治秩序。以陈献章的“江门之学”发其端,王守仁构建了心学体系,并广泛传播而风靡天下。程朱理学虽仍为官方哲学,但影响已退居次要地位。
    王守仁在与理学的论争中,不断构筑起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命题为骨架的“心学”体系,可谓集宋明理学史上心学一派之大成。此种心学体系固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为致力目的,但其重视人的主体精神的价值,以人的存在及其精神为参照来确立世界万物的意义,具有突破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一面,并且为王门后学所撷取、发挥,成为思索现实统治合理性,反对礼教束缚,彰显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的思想资源。这是王守仁所始料不及的。
    王守仁心学虽未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主导思想,然以后学门派众多,传播广泛,而产生重要影响。王门后学尤其是王艮所创立的泰州学派的一些思想家,提出了诸如“百姓日用即道”“愚夫愚妇皆可成圣”“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等一系列命题和主张,带有浓厚的平民色彩,透散出鲜明的“冲决网罗”的“异端”精神。
    明中后期,在社会危机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几乎与理学的畸变——王守仁心学的崛起与风靡相伴,思想界还呈现出另一种倾向和态势,即以罗钦顺、王廷相为代表的,以“气本论”为理论基础的,对包括程朱、陆王在内的道德哲学的批判,以及以东林党人为代表的晚明思想家,由陆王心学转向程朱理学并对程朱理学予以修正、调适。他们在学说思想上有共同的特点:主张“气本论”,强调“闻见之知”,关心时局,强调学术经世。
    明末清初易代之际,社会激烈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尖锐,成为引发思想巨变的重要因素。以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为代表的一些思想家由思考、总结明王朝灭亡的经验教训,转入在政治、经济、民族及学术思想等方面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批判,视野开阔,气象博大,思想深刻,达到了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具有鲜明的实学取向,以及早期思想启蒙色彩。
    清代中期,历史进入到乾嘉时代。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出现了康乾盛世局面;清朝统治者定鼎天下以后,在尊崇程朱理学的同时,一方面征召“博学鸿词”科,“稽古右文”,以驱动牢笼士人,一方面大兴文字狱,采取文化高压态势。这些因素交互作用,使得士林中“反清复明”等言行趋于消歇,并因承晚明以来批判理学、以经学代理学的学术旨趣和学风取向,出现了考据学“烂然中天”,思想相对淡出的局面。尽管如此,然“瘖者不忘言,痿者不忘起”,犹有戴震、章学诚、焦循、阮元等人,在争向故纸考据的氛围中,坦露诚款,抒发主张,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思想家的气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