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以写个人心路著称,而与创造社和郁达夫不构成承传关系的是"五四"时期两位女作家庐隐、淦女士。她们的作品也同样体现抒情小说的特色。
庐隐(1898-1934年)早期的短篇小说大都收入小说集《海滨故人》,于19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思想内容:1、前期作品:--"社会问题小说"。受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影响,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提倡人道主义的"善"和"同情"。《两个小学生》、《一个著作家》、《一封信》、《灵魂可以卖么?》
《一个著作家》写金钱势力下知识青年的爱情悲剧。《两个小学生》写北京某公立小学的两个学生参加请愿,结果,请愿队伍遭到军警镇压。《一封信》写农村高利贷盘剥,农民卖女偿债,被虐待致死。再如《灵魂可以卖吗?》通过15岁进厂的纱厂女工荷姑的自述,揭示了人成为机器的附庸这样的现象。"当早晨工厂动工钟响的时候,工人便都象机器开了锁,一直不止的工作,等到工厂停工钟响了,他们也象机器上了锁,不再转动了!他们的面色,是黧黑里隐着青黄,眼光都是木强的……"。
|
庐隐像
|
2、后期作品--"心理问题小说"。真正显出她创作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代表作为1921年后庐隐以自己和自己朋友的生活为蓝本,写出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的日记》以及中篇《海滨故人》。
独特的女性形象系列-知识女性的人生困惑和人生悲剧。受过高等教育,经历过旧时代的磨难和新时代的洗礼,能诗善词,琴棋书画、善良美丽又多愁善感,具有浓郁的中国古典文化意味(尘梦、沁珠、鹭沙),走过了"五四"高潮时期对人生的美好憧憬,对爱情的渴望,几年后的人生很不如意。生活、家庭、爱情乏味。作者苦苦探索女性的人生道路--《何处是归程?》答案是没有归程--痛苦与虚无。身为女人,女性的天空是低矮的,女性的人生是悲剧性的。
代表作《海滨故人》:1923年分两次刊载于《小说月报》第14卷上。这篇小说主要写露沙、玲玉、莲裳、云青、宗莹五个女孩子在上学的时候很有抱负,立志追求美好的人生。但"人生到底是什么"这个在庐隐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对她们还是一个难解的谜。她们只知道包围着她们的现实生活太黑暗了,她们应该去寻找另外一种生活,一种"人生应得的生活",方不虚此生。但是,时间还没有来得及为这些天真的少女提供编织更多好梦的机会,她们便已在生理上渐趋成熟,仅恋爱、结婚这一关,便粉碎了她们当中不少人的好梦:或如云青,因爱情失意而闭门谢客,日研佛经,以图出世;或如宗莹,虽恋爱成功,婚后却不再想奋斗。莲裳和玲玉,婚后也都如此。五人中最富理想和奋斗精神的露沙,最后也只能留下一纸绝笔,和了爱人,不知所终,--或如信中暗示,若"理想"失败便"同赴碧流",那就是追随屈原了。该作写于五四运动退潮期,反映了一代不甘醉生梦死的青年人的苦闷,所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庐隐也因此声名鹊起。
庐隐与冰心小说风格比较:同为"五四"时期著名的女作家,冰心和庐隐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庐隐在诗歌和散文方面输于冰心,在小说成就上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冰心的小说都春气,庐隐的小说多秋气。冰心的小说写母爱、童心、自然,人生的忧郁转化为"爱的哲学",庐隐的小说写恋爱、悲哀和不幸的身世,理想的幻灭转化为"恨"的哲学,她的小说是不幸者的哀歌。
1927年后到1934年她因难产逝世止,她还出版过《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以及长篇小说《归雁》、《女人的心》、《象牙戒指》等,模式没有大变,都是描写知识女性爱情生活的坎坷和内心的苦闷。
艺术特点:"我"(自叙传-取材与自己或朋友的经历)"情"(描写女性婚姻、爱情)"愁"(抒发感伤情绪-恨的哲学)可以作为庐隐小说风格的总体概况。
庐隐的抒情性叙述不事雕饰,激切直露,同时也嫌单调,少含蓄。叹句的大量运用增强了叙事的情感容量,相对削弱了小说语言的雕塑功能。她喜穿插日记、书信,重视哀切动人的环境气氛烘托,甚于对人物性格的刻镂,结构上往往失于散漫拖沓。她的作品离开了产生的历史环境,就失去了一部分光彩。庐隐比任何别人都更具有"五四"性质,她的小说是纯"五四"式的。
淦女土(冯沅君,1900-1974年)原名淑兰,早期笔名为淦女士,为哲学家冯友兰之妹。生于书香世家,其父为清代进士,曾任湖北崇阳知县。早年丧父,由母亲教授四书五经和古典诗词。"五四"前考入北京女子高师中文系,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为研究生,并从事小说创作。后从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对中国古典文学造诣颇深。1929年在与梁启超弟子陆侃如合撰《中国诗史》时结为伉俪,该书于1931年出版。30年代赴巴黎大学文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抗战时期,辗转西南各省,曾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东北大学教授,著有《古优解》、《古剧说汇》等重要学术著作。1947年至山东大学,1963年任山东大学副校长。
小说:著有《卷施》(乌合从书,1926年版)、书信体小说《春痕》(北新书局,1926年)和短篇集《劫灰》(北新书局,1928年)等三部小说集。
她是"五四"时期重要的女性作家。未曾参加过创造社,但明显受创造社前期文艺思想的影响,强调创作要表现作者的"内心要求",主要小说都是在创造社刊物上发表的。 |
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诗史》
|
第-个短篇小说集为《卷施》(卷施是一种拔心不死之草,暗喻爱情的坚贞和要求婚姻自由的意志),包括几个带有连续性的短篇小说(《隔绝》、《旅行》、《隔绝之后》),每个短篇之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不同,而性格一致,前后情节连贯,都以抒情独白和大胆袒露内心的写法,细微地表现一个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写一个青年女性的爱情经历及在家庭阻挠下不能与自己的恋人结合的悲剧。淦女士所取的题材在"五四"时期是常见的,但她却对此做了更新颖、更细致的表现。她把女主人公放在家庭伦理之爱与两性爱情的矛盾中来揭示主题,使主人公置身子两难的处境,这就把封建传统与现代观念的斗争复杂化了,也把人物的心理矛盾复杂化了,较之那些把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只写成昏庸糊涂和把争取婚姻自由的青年写得义无返顾、坚决斗争的小说,其思想内涵更为丰富。
淦女士在描写男女青年的爱情心理时又颇为大胆泼辣,从而使她的小说颇具一些风采。五四后新旧的斗争必然使多数改革青年置身于两难的处境之中,只有在这种境遇下表现新的青年,才更能写出他们的困难和痛苦,也才更能看出传统对历史发展的巨大制动力。
1926年冯沅君出版《春痕》,是一个女子寄给她情人的五十封信构成的书信体小说,带有自传性,有作者与陆侃如相识相爱的过程和心理。失败和碰壁,已经磨去了女主人公当初反抗封建婚姻时的锋芒,使她变得忧伤丽困惑,这反映了"五四"退潮后一部分知识女性的真实面影。短篇集《劫灰》文风更趋于平实,失去了原有的泼辣,社会影响也不如初期的抒情小说那样以情动人,以诚感人了。
许地山像
|
许地山(1894--1941),名赞,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台湾人(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迁居福建龙溪)。1913年曾赴仰光任华侨学校教员,游历过缅甸、马来亚等地,为日后他那些富有异域色彩的创作积累了素材。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在燕大读书时,头发叙得长长的,颔下留着山羊胡,指上戴亡妻留下的翠玉戒指,每日穿灰布大褂,练写梵文,被同窗称为"怪人"或"许真人"。1920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后又从事宗教和印度文化研究,并曾先后赴美、英等国留学。许地山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其作品大都故事曲折,早期作品还具有明显的浪漫主义传奇色彩。"九一八"事变后,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思想与创作风格有了显著的变化,早期创作中的宗教色彩与宿命成分逐渐减少,创作风格趋向沉稳和扎实。东南亚异域的神秘背景与人物故事,宗教研究家的信仰(不是宗教徒的热诚)与对宗教内在感情的体验(居然佛教、基督教俱备),造成了他的与郁达夫、与乡土回忆者皆存在区别的浪漫传奇小说。他的小说在"五四"时期是风格奇特的:
思想内容:1、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大部分的作品写男女之情,洋溢着东南亚的异域情调和热带风光。早期代表作《命命鸟》刊于1921年《小说月报》第12卷第1号上,提出了追求婚姻自由与封建专制矛盾这一问题。
|
作品以仰光为背景,描写了一个著名俳优的女儿敏明和一个世家子弟加陵恋爱的故事。敏明和加陵在佛教青年会的法轮学校读书,由同窗而生爱心。但是,他们的纯洁的爱情遭到了双方家长的反对,尤其是敏明的父亲,甚至要请蛊师用法术离间他们。这种行为使敏明的精神受到了严重的刺激,遂产生出世思想。作品用了相当的篇幅描述敏明游历幻境的情景,清醒后,她看破了尘世的污浊,决心到人生的彼岸另寻净土。于是,她便和加陵携手共涉湖水,向着深处走去,"好像新婚的男女携手入洞房那般自在"。结局自然是那无情的水波把他们的躯壳依旧送回这污浊的世界。这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梁祝式的浪漫故事,反映了20年代早期一般知识青年反封建的艰苦性和在斗争中暂时看不到出路的迷惘情绪,既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封建家庭扼杀青年爱情的罪恶,写出青年的叛逆反抗,另一方面将人世的"爱"寄托在达天知命的宗教理想上。
2、宗教传奇的情节韵味。《缀网劳蛛》、《商人妇》等,借表达妇女的苦难遭遇来宣扬对待苦难的方式,一种只管织网而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和伦理观,也相应得到肯定,并上升到哲理的层面。
在《命命鸟》稍后发表的《商人妇》,情节的传奇色彩虽然也很强烈,但在内容的现实性方面,则显得多一些了。小说讲了这样一个故事:闽南妇女惜官,16岁嫁给开糖铺的林荫乔,后来,林因赌钱破产,远走南洋。大约过于十多年,惜官践夫前约,终于在新加坡找到丈夫。但是,她的真正的劫难也就从此开始。这时,林已巨富另娶,惜官被卖给一个50来岁的印度商人,跟他回国后,机器似地生了个棕色的孩子。后来,印度商人病故,她无法继续谋生,便带了孩子,又去找她的前夫。到了旧游之地,不意林已踪迹全无,她一时四顾无路,只好到处飘泊。惜官的道路如此艰难,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持着她挣扎向前的呢?她用这样--番充满沧桑之感的浯言回答了同船旅伴的叹息;"先生啊,人间一切的事情本来没有什么苦乐的分别:你造作时是苦,希望时是乐;临事时是苦,回想时是乐。我换一句话说;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惜官这个回答。融贫困者的坚韧不拔和儒教文化的乐天知命于一体,是典型的东方式的回答。比起《命命鸟》中的敏明和加陵来,惜官对生活的回答是现实的;但这"现实"中,却包含着太多的妥协,因而较之前者,它在这点上又消极了些。这一现象,反映了作者早期思想的复杂性。
对于人生,作者通过《缀网劳蛛》(1922)中的尚洁做过这样的回答;"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的网。蜘蛛把一切有毒无毒的昆虫吃入肚里,回头把网组织起来。他第一次放出来的游丝,不晓得要被风吹到多远;可是等到粘着别的东西的时候,它的网便成了。"网破了怎么办呢?尚洁的答复是:"等有机会再结一个好的。"至于人及其命运,也正如蜘蛛和网,"所有的网都是自己组织得来,或完或缺,只能听其自然罢了"。以此印照惜官的生活,她何尝不是这样做的呢?作者早期的许多作品和他编织的这个"结网"的故事,可以理解为对他那个时代常常令人困惑不解的人生之谜的一种解答。这种解答虽然不够积极,却来得精巧,因为它至少概括了一个东方民族相当普遍的人生现象,所以颇具哲理性。
人物塑造及艺术特点:许地山前期的作品,人物往往卑微、平和,在对社会消极退让之后,却仍执著于人生,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持一种带苦涩味道的韧力,被称为"雄强的弱者"(如惜官、尚洁)所以,他的积极、消极很难区分,有反封建的与时代合拍的一面,宗教的人生信仰的渗入又同一般的"五四"姿态分离。他的小说明显地倾向于浪漫主义,情节曲折,富于想象,注重用情感人,而对情的含蓄之美异常倾心,叙述中常以新颖的象征和隐喻来表达,在当时也曾获得许多读者的喜爱。
许地山于20年代末,一度消退以上的特色,去增加自己小说的写实性,但《在费总理的客厅里》等作品说明他并不适于运用讽刺。接下来的中篇《玉官》,就又回到叙述一个女基督徒的经历,侧面反映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村生活场景,宗教气氛浓厚,政治上较为模糊。
短篇《春桃》是他30年代的力作,标志着其作品向现实主义转变,但仍有宗教色彩渗入其中。女主人公还是历经磨难的。当春桃面对两个男人,要在是否收留残废的丈夫、敢不敢采取一女二男的生活方式上抉择时,民间的仁义和宗教的慈爱混合在一起,在一个拾破烂的女子身上表现出来。有人认为,许地山其时的小说,"主人公不再进教堂,不再布道,可他们一举一动都合乎教义。宗教由外在的宣扬变为内在的感情体验,并通过行动自发地表现出来"。可以说,宗教传奇色彩始终不离许地山的小说,他的创作生命来自"五四"时期,并构成中国主观型小说的一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