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植
精读作品
(1)《洛神赋[并序]》(1)
【原文】
黄初三年(2),余朝京师(3),还济洛川(4)。古人有言,斯水之神(5),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6),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7),言归东藩(8),背伊阙(9),越轘辕(10),经通谷(11),陵景山(12)。日既西倾,车殆马烦(13)。尔乃税驾乎蘅皋(14),秣驷乎芝田(15),容与乎阳林(16),流盼乎洛川(17)。于是精移神骇(18),忽焉思散。俯则未察(19),仰以殊观(20)。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21):"尔有觌于彼者乎(22)?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之所见也,无乃是乎(23)?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注释】(1)《文选》李善注引《记》称:曹植求甄逸女未遂,为曹丕所得。甄逸女被曹丕皇后郭氏谗死,曹植有感而作《感甄赋》。魏明帝改题为《洛神赋》。此说与史实、情理难合,不足信。此赋以幻觉形式,叙写人神相恋,终因人神道殊,含情痛别。或以为假托洛神,寄心文帝,抒发衷情不能相通的政治苦闷。全赋多方着墨,极力描绘洛神之美,生动传神。格调凄艳哀伤,辞采华茂。洛神,洛水女神,传为古帝宓羲氏之女宓妃淹死洛水后所化。(2)黄初三年:应为黄初四年(223)。据《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及《赠白马王彪》诗序,曹植于黄初四年朝京师。 (3)朝京师:到京城洛阳朝见魏文帝。 (4)济:渡。洛川:洛水。源出陕西,经洛阳,入黄河。 (5)斯:这。 (6)宋玉:见本书作者小传。神女之事:指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所写楚庄王与神女相遇之事。 (7)京域:京城洛阳地区。 (8)言:发语词。东藩:指在洛阳东北的曹植封地鄄城。藩,诸侯为王室屏藩,故称藩国。 (9)背:背离,过而弃于后。伊阙:山名,在洛阳南,又名龙门山、阙塞山。 (10)轘辕: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 (11)通谷:谷名,在洛阳城南。 (12)陵:登上。景山:山名,在今河南偃师市。 (13)殆:通"怠",困顿。此指车行缓慢。烦:疲乏。 (14)尔乃:于是。税驾:停车。税,停。蘅皋:生长杜蘅香草的河岸。皋,河边高地。 (15)秣驷:喂马。秣,喂食料。驷,拉同一车的四匹马,此指马。芝田:种芝草的田野。 (16)容与:徜徉,优游。阳林:地名,未详。 (17)流盼:转动目光观看。盼,一作"眄"。 (18)骇:散。 (19)察:看清。 (20)殊观:谓看到特殊景象。 (21)援:拉着。御者:驾马车的仆人。 (22)觌(dí敌):见。 (23)是:这,代指洛神。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4),荣曜秋菊,华茂春松(25)。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26),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27)。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28),灼若芙蓉出渌波(29)。秾纤得中,修短合度(30)。肩若削成,腰如约素(31)。延颈秀项(32),皓质呈露(33)。芳泽无加,铅华弗御(34)。云髻峨峨(35),修眉连娟(36)。丹唇外朗(37),皓齿内鲜。明眸善睐(38),辅靥承权(39)。瓌姿艳逸(40),仪静体闲(41)。柔情绰态(42),媚于语言(43)。奇服旷世(44),骨像应图(45)。披罗衣之璀粲兮(46),珥瑶碧之华琚(47)。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48)。践远游之文履(49),曳雾绡之轻裾(50)。微幽兰之芳蔼兮(51),步踟蹰于山隅(52)。于是忽焉纵体(53),以遨以嬉(54)。左倚采旄(55),右荫桂旗(56)。攘皓腕于神浒兮(57),采湍濑之玄芝(58)。
【注释】(24)"翩若"二句:写洛神如惊鸿翩翩,游龙婉婉,体态轻盈。 (25)"荣曜"二句:以秋菊的茂盛鲜艳和春松的华美繁盛比喻神女容光焕发。 (26)髣髴:同仿佛,忽隐忽显貌。 (27)飘飖:飘动摇曳貌。回:旋转。以上二句写神女若隐若现,体态轻盈。 (28)迫:靠近。 (29)灼:鲜明。渌:清澈。 (30)"秾纤"二句:神女肥瘦高矮,恰到好处。秾,肥。纤,细瘦。中,适中。一作"衷",义同。修,长。 (31)约素:卷束的白绢。形容腰肢圆细。约,束在一起。 (32)延:长。颈、项:脖子。 (33)皓质:洁白的肤质。呈:显现。 (34)"芳泽"二句:不涂脂抹粉,纯任天然。芳泽,化妆用的膏脂。铅华,化妆用的粉。弗御,不用。 (35)峨峨:形容高。 (36)连娟:细长弯曲貌。 (37)丹:红色。朗:鲜明。 (38)眸:瞳子。睐:旁视。 (39)辅靥承权:面颊上有美丽的酒窝。辅靥,应作"靥辅"。辅,通"酺",面颊。靥,酒窝。承权,谓酒窝在颧骨之下。承,上接。权,颧。 (40)瓌:同"瑰",奇妙。 (41)仪:仪态。闲:娴雅。 (42)绰态:从容的姿态。 (43)媚:美好,指语言悦耳动听。 (44)旷世:举世所无。 (45)骨像:即骨相。应图:与相书中骨相好的图像相合。 (46)璀粲:鲜明亮丽。 (47)珥:此指佩戴。瑶碧:美玉。华琚(jū居):有花纹的玉佩。 (48)缀:点缀。 (49)践:穿着。远游:鞋名。文履:有文饰的鞋。 (50)曳:拖着。雾绡:轻纱。裾:衣襟。此指衣裙。 (51)微:指香气微通。芳蔼:芳香浓郁。 (52)踟蹰:徘徊。隅:角落。 (53)纵体:轻举身体。 (54)以遨以嬉:遨游嬉戏。 (55)采旄:彩旗。旄,旄牛尾。此指旗杆上的装饰品。 (56)桂旗:用桂枝做旗杆的旗帜。 (57)攘:挽起衣袖。浒:水边。 (58)湍濑:急流。玄芝:黑色的灵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59)。无良媒以接欢兮(60),托微波而通辞(61)。愿诚素之先达兮(62),解玉佩以要之(63)。嗟佳人之信修兮(64),羌习礼而明诗(65)。抗琼珶以和予兮(66),指潜渊而为期(67)。执眷眷之款实兮(68),惧斯灵之我欺(69)。感交甫之弃言兮(70),怅犹豫而狐疑(71)。收和颜而静志兮(72),申礼防以自持(73)。
【注释】(59)怡:高兴。 (60)接欢:将喜爱之情传达给洛神。 (61)微波:水波。一说指目光。辞:言辞。 (62)诚素:真诚的心意。素,通"愫",真情。 (63)要:通"邀"。 (64)信修:的确美好。修,美好。 (65)"羌习礼"句:指有文化教养。羌,发语词。 (66)抗:举。琼珶:美玉名。和:应答。 (67)潜渊:深渊,洛神的居处。期:约会。 (68)执:持。眷眷:留恋貌。款实:诚恳的心意。 (69)斯灵:指洛神。 (70)"感交甫"句:《文选》李善注引《神仙传》:郑交甫于江边遇仙女,"目而挑之,女遂解佩与之。交甫行数步,空怀无佩,女亦不见"。弃言,指仙女背弃诺言。 (71)狐疑:迟疑不决。 (72)"收和颜"句:收敛笑容,安定心志。 (73)申:强调。礼防:礼法的约束。自持:自我控制。持,原作"恃",误。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74)。神光离合(75),乍阴乍阳(76)。竦轻躯以鹤立(77),若将飞而未翔。践椒途之郁烈(78),步蘅薄而流芳(79)。超长吟以永慕兮(80),声哀厉而弥长(81)。尔乃众灵杂遝(82),命俦啸侣(83)。或戏清流,或翔神渚(84)。或采明珠,或拾翠羽(85)。从南湘之二妃(86),携汉滨之游女(87)。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88)。扬轻袿之猗靡兮(89),翳修袖以延伫(90)。体迅飞凫(91),飘忽若神。陵波微步(92),罗袜生尘(93)。动无常则(94),若危若安。进止难期(95),若往若还。转盼流精(96),光润玉颜(97)。含辞未吐(98),气若幽兰(99)。华容婀娜(100),令我忘餐。
【注释】(74)徙倚:流连徘徊。 (75)神光离合:神女的灵光聚散不定。 (76)乍阴乍阳:时暗时明。 (77)竦:同"耸"。 (78)椒途:用椒泥涂饰的道路。椒,花椒。郁烈:香气浓烈。 (79)薄:草丛生。 (80)超:怅惘。永慕:深长地爱慕。 (81)弥长:久长。 (82)杂遝:众多貌。 (83)命俦啸侣:呼朋唤侣。 (84)渚:水中高地。 (85)翠羽:翠鸟的羽毛。 (86)南湘之二妃:湘水女神,舜的二妃娥皇、女英。(87)携,带领。(88)匏瓜,星名。匹,匹配。(89)猗靡,随风飘荡的样子。(90)翳,遮盖。(91)飞凫,飞翔的野鸭。(92)陵波,在水波上行走。(93)生尘,指溅起的水沫如微尘扬起。(94)常则,一定的规则。(95)难期,难以预测。(96)流精,露出光彩。(97)光润,光华滋润。(98)未吐,未开口说话。(99)散出幽兰的芳香(100)婀娜,多姿。
于是屏翳收风(101),川后静波(102)。冯夷鸣鼓(103),女娲清歌(104)。腾文鱼以警乘(105),鸣玉銮以偕逝(106)。六龙俨其齐首(107),载云车之容裔(108)。鲸鲵踊而夹毂(109),水禽翔而为卫(110)。于是越北沚(111),过南冈;纡素领,回清扬(112);动朱唇以徐言(113),陈交接之大纲(114)。恨人神之道殊兮(115),怨盛年之莫当(116)。抗罗袂以掩涕兮(117),泪流襟之浪浪(118)。悼良会之永绝兮(119),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120),献江南之明珰(121)。虽潜处于太阴(122),长寄心于君王(123)。忽不悟其所舍(124),怅神宵而蔽光(125)。
于是背下陵高(126),足往神留(127)。遗情想像(128),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129),御轻舟而上溯(130)。浮长川而忘反(131),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132),沾繁霜而至曙(133)。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134),怅盘桓而不能去(135)。
【注释】(101)屏翳,风神。(102)川后,河神。(103)冯夷,河伯名。(104)女娲,古代神话中的女皇。(105)腾,升,跃起。(106)偕逝,一起消失。(107)俨,矜持庄重的样子。(108)云车,神以云为车。(109)鲸鲵,鲸鱼。(110)水禽,水上飞鸟。(111)沚,水中小洲。(112)清阳,眉目之间。(113)徐,缓慢。(114)陈,述说,陈述。(115)殊,不同。(116)莫当,不称心愿。(117)抗,举起。(118)浪浪,泪流的样子。(119)悼,悲伤。(120)效爱,表达爱慕之意。(121)献,献上。(122)潜处,深居。(123)长,时常,永久。(124)不悟,不觉察,不知。(125)蔽光,光彩隐去。(126)背离低下之地。(127)往,去,离开。(128)遗情,留情。(129)复形,重新显现。(130)溯,逆流而上。(131)长川,长河。(132)耿耿,心神不安的样子。(133)至曙,直到天明。(134)抗策,举起马鞭。(135)怅盘桓,惆怅徘徊。
作品解读
本文是借对洛水女神生动描写狂热追求和最终幻灭抒发自己个人政治上的失意。他作这篇赋的动机,仍在表达他对于理想愿望的追慕。他在赋中所描写的洛神,就是他所追慕的理想愿望的具体化身,但终因限于制度,即赋中所谓的“人神道殊”,而不能如愿以偿。赋的意义,如结合曹植的生平愿望和其他许多诗篇所抒写的感情来考察,极易明白。过去有人认为是因思慕甄氏而作,并曾命名为《感甄赋》,完全是无稽之谈。
《洛神赋》的创作,乃是取法于宋玉的《神女赋》,它在结构和人物的形体及衣饰的描写上,和宋玉的《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有着继承性关系。但它比起《神女赋》,在结构上更为完美,这表现在人物形象上使读者获得更充分具体的感触,这主要由于作者按照水神的身分,在情节上有着明晰恰当的开展和安排。而在人物形象的描写上,作者笔下的洛神之美,不是静止在图画上的,而是在生动活泼的行动上表现着惊人的艳采。例如其中这样的描写: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体迅飞凫,飘忽若神,陵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而她以其那样惊人的艳质,却在与人接触之际,隐露出这样微妙动人的深情: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兮,长寄心于君王。但终因“人神道殊”,在可望而不可即的情况下消逝,因而使人感到怅惘而悠然无尽。这种对于洛神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实质上乃是曹植对于自己所梦寐追求而不可得的理想愿望的怅惘。洛神赋》虽是继承和学习《神女赋》而创作的,但曹植却在赋中表现了他运用高度才华所发挥出的创造性,因而在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上比《神女赋》更为完善,更富于感染力。
阅读作品
《求自试表》
【原文】
臣植言:臣闻士之生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事父尚于荣亲,事君贵于兴国。故慈父不能爱无益之子,仁君不能畜无用之臣。夫论德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量能而授爵者,毕命之臣也。故君无虚授,臣无虚受。虚授谓之谬举,虚受谓之尸禄;《诗》之“素餐”所由作也。昔二虢不辞两国之任,其德厚也;旦、爽不让燕鲁之封,其功大也。今臣蒙国重恩,三世于今矣。正值陛下升平之际,沐浴圣泽,潜润德教,可谓厚幸矣。而位窃东藩,爵在上列,身被轻暖,口厌百味,目极华靡,耳倦丝竹者,爵重禄厚之所致也。退念古之受爵禄者,有异于此,皆以功勤济国,辅主惠民。今臣无德可述,无功可纪,若此终年,无益国朝,将挂风人“彼己”之讥。是以上惭玄冕,俯愧朱绂。
方今天下一统,九州晏如,顾西尚有违命之蜀,东有不臣之吴,使边境未得税甲,谋士未得高枕者,诚欲混同宇内,以致太和也。故启灭有扈而夏功昭,成克商奄而周德著。今陛下以圣明统世,将欲卒文、武之功,继成、康之隆,简良授能,以方叔、邵虎之臣,镇卫四境,为国爪牙者,可谓当矣。然而高鸟未挂于轻缴,渊鱼未悬于钩饵者,恐钓射之术,或未尽也。昔耿弇不俟光武,亟击张步,言不以贼遗于君父也。故车右伏剑于鸣毂,雍门刎首于齐境。若此二子,岂恶生而尚死哉?诚忿其慢主而凌君也。夫君之宠臣,欲以除患兴利;臣之事君,必以杀身静乱,以功报主也。昔贾谊弱冠,求试属国,请系单于之颈而制其命;终军以妙年使越,欲得长缨占其王,羁致北阙。此二臣,岂好为夸主而曜世俗哉?志或郁结,欲逞其才力,输能于明君也。昔汉武为霍去病治第,辞曰:“匈奴未灭,臣无以家为!”夫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
今臣居外,非不厚也,而寝不安席,食不遑味者,以二方未克为念。伏见先武皇帝武臣宿兵,年耆即世者有闻矣,虽贤不乏世,宿将旧卒犹习战也。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虽未能擒权馘亮,庶将虏其雄率,歼其丑类。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策。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徒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流闻东军失备,师徒小衄,辍食弃餐,奋袂攘衽,抚剑东顾,而心已驰于吴会矣。臣昔从先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行军用兵之势,可谓神妙也。故兵者不可豫言,临难而制变者也。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每览史籍,观古忠臣义士;出一朝之命以殉国家之难,身虽屠裂,而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未尝不抚心而叹息也。臣闻明主使臣,不废有罪。故奔北、败军之将用,秦、鲁以成其功;绝缨、盗马之臣赦,楚、赵以济其难。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
臣闻骐骥长鸣,伯乐昭其能;卢狗悲号,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兔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于悒而窃自痛者也。夫临搏而企竦,闻乐而窃扦者,或有赏音而识道也。昔毛遂,赵之陪隶,犹假锥囊之喻,以寤主立功。何况巍巍大魏多士之朝,而无慷慨死难之臣乎!夫自銜自媒者,士女之丑行也;干时求进者,道家之明忌也。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荧烛末光,增辉日月,是以敢冒其丑而献其忠,必知为朝士所笑。圣主不以人废言,伏惟陛下少垂神听,臣则幸矣。
【提示】本表中洋溢着作者报国立功的壮志和怀抱利器而无所施的愤怨以及报国无门的痛苦。全篇结构谨严,脉络分明,析理清晰;博引典实,反复设喻,词情委婉,忠于魏室之心拳拳可见,而压抑埋没之才亦历历在目,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刘勰《文心雕龙·章表》说“陈思之表,独冠群才;观其体瞻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执辔有余,故能缓急应节矣。”此篇可为代表。特点是:抒情慷慨激扬,颇具文彩。从总的写作趋势上看,建安的文章已从辞清志显转向了藻饰渐繁,这预示着此后整个文章写作骈偶化的演变趋势。
2、王粲
王粲字仲宣,是山阳郡高平县人。汉献帝西迁,王粲也迁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王粲,认为他不同常人。
当时蔡邕才学非常有名,在朝廷位尊权重,经常车马满巷,宾客满座。听说王粲在门外求见,没有来得及穿好鞋子就出去迎接他。王粲进来,年龄很小,身材又矮,满座的宾客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孙子,有非凡的才学,我比不上他。我家里的书籍文章,全部都要送给他。”
十七岁时,司徒征召为僚属,皇帝又下诏任命为黄门侍郎,由于长安局势动乱,都没有到任。后来王粲就到荆州去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其貌不扬,身体瘦弱,行为又不拘小节,不很看重他。
刘表死后,王粲劝说刘表的儿子刘琮归顺太祖。太祖任命王粲为丞相掾,赐予关内侯的爵位;大祖在汉水边摆设酒宴。王粲举杯祝贺说:“当今袁绍在河北起兵,倚仗人数众多,立志兼并天下,不过袁绍喜欢招纳贤人却不能重用,因此有奇才的人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从容不迫,静观时局变化,等待时机,自己认为可以效法周文王,伺机夺取天下。来荆州避乱的士子,都是海内的豪杰;刘表不懂得任用他们,所以国家危难而无人辅佐。明公您平定冀州的时候,一到那里就整顿军队,收纳那里的豪杰任用他们,来驰骋天下;到了平定江汉地区之后,又使用那里的贤人豪杰并分别安置职位。使天下归心,希望您的到来使社会安定,文治武功一并使用,英雄能够全部施展才能,这是三王(指夏禹、商;周文王或武王)的作法阿!”后来王粲被提升为军谋祭酒。
魏国建立之后,被任命为侍中。王粲学识渊博,询问他没有不能回答的。当时原有的礼仪荒废松驰,举建制定各种制度,经常是王粲主持的。先前,王粲跟人一起走,阅读路边的碑文。别人问他说:“你能够背诵出来吗?”王粲说:“能。”于是大家让他背对着碑文背诵,一字不差。
看人下围棋,棋局乱了,王粲替他们恢复原来的棋局。下棋的人不相信,用头巾盖住棋局,让他用另一副棋摆棋局。用来互相比较,一道也没错。他的记忆力就是这样的好。王粲擅长写文章,一下笔就成篇,不用修改,当时的人常常以为他是事先写好的;但就是再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了。王粲写作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精读作品
(1)《登楼赋》(1)
——王粲登楼纪念像 |
【原文】
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2)。览斯宇之所处兮(3),实显敞而寡仇(4)。挟清漳之通浦兮(5),倚曲沮之长洲(6)。背坟衍之广陆兮(7),临皋隰之沃流(8)。北弥陶牧(9),西接昭丘(10)。华实蔽野(11),黍稷盈畴(12)。虽信美而非吾土兮(13),曾何足以少留(14)!
【注释】(1)本篇为作者避乱荆州登麦城(在今湖北当阳东南)城楼所作,借登楼所望,抒写思乡之情和不被重用的愤慨。在作法上尽脱汉赋铺陈堆切习气,成为建安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作。王粲登楼处有襄阳、江陵、当阳三说。此从郦道元《水经注》之《沮水》、《漳水》注。
(2)聊:姑且。暇:闲。一作“假”。销忧:消除忧愁。(3)斯宇:此楼。所处:指楼所在的地势。(4)显敞:明亮宽大。寡仇:少比。仇,匹敌。(5)“挟清漳”句:城楼座落在漳水的一条支流边上。挟,带。漳,漳水,发源湖北荆山,南流至下游与沮水汇为漳河,再南流至沙市入长江。浦,大水有小口别通它水。(6)“倚曲沮(jū居)”句:城楼靠着曲折的沮水中的一块长洲。沮,沮水。洲,水中陆地。(7)背:背对着。坟衍:地势高平。
(8)临:面对。皋:水边高地。隰(xí席):低湿地。沃流:可灌溉土地的流水。沃,美。
(9)弥:终至。陶牧:指范蠡的坟墓所在地。陶,陶朱公,即春秋时越国之范蠡。牧,郊远之地。(10)昭丘:楚昭王的墓地,在当阳东南七十里。(11)华:同“花”。实:果实。
(12)黍稷:泛指庄稼。黍,黍子。稷,粟,谷子。盈畴:遍野。盈,充满。畴,田野。(13)信:的确。吾土:指作者的故乡。(14)曾:语气助词。足:值得。少留:短时停留。
遭纷浊而迁逝兮(15),漫逾纪以迄今(16)。情眷眷而怀归兮(17),孰忧思之可任(18)?凭轩槛以遥望兮(19),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20),蔽荆山之高岑(21)。路逶迤而修迥兮(22),川既漾而济深(23)。悲旧乡之壅隔兮(24),涕横坠而弗禁(25)。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26)。钟仪幽而楚奏兮(27),庄舄显而越吟(28)。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29)!
【注释】(15)纷浊:指董卓专权残暴,政治混乱。纷,纷扰。迁逝:迁徙流亡。(16)漫:长久。逾纪:超过了十二年。纪,古以十二年为一纪。迄:至。(17)眷眷:形容依恋不舍。(18)孰:谁。任:当,经受。(19)凭:依靠。轩:有窗的长廊。槛:栏干。(20)极目:放眼远望。(21)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岑:小而高的山。(22)逶迤(wēiyí威移):长而曲折貌。修:长。迥(jiǒng窘):远。(23)漾:水流长。济:渡。(24)壅隔:阻塞隔绝。(25)横坠:零乱地落下。(26)“昔尼父”二句:谓当年孔子在陈国断粮,曾有“归与(回去吧)”之叹。(《论语·公冶长》)(27)“钟仪”句:春秋时楚国钟仪被晋国俘囚,晋侯让他弹琴,他弹的仍是楚国的乐调。事见《左传·成公九年》。幽,囚。(28)“庄舃(xì细)”句:越国人庄舃在楚国做大官,病时思念故乡,仍用越国语说话、呻吟。事见《史记·张仪列传》。显,地位显赫。(29)穷达:指困窘失意和富贵得志。异心:指改变思乡之情。
惟日月之逾迈兮(30),俟河清其未极(31)。冀王道之一平兮(32),假高衢而骋力(33)。惧匏瓜之徒悬兮(34),畏井渫之莫食(35)。步栖迟以徙倚兮(36),白日忽其将匿(37)。风萧瑟而并兴兮(38),天惨惨而无色(39)。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原野阒其无人兮(40),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41),意忉怛而憯恻(42)。循阶除而下降兮(43),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44)。
【注释】(30)惟:想。日月:指时间。逾迈:消逝。(31)俟:等待。河清:《左传·襄公八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传说黄河水一千年清一次。后以河清喻时世太平。极:至。(32)冀:期望。王道:王政。一平:统一平正。(33)假:借。高衢:大道。骋力:施展才力。(34)“惧匏瓜”句:孔子曾说:“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意为我岂能像匏瓜一样只挂在那儿而不被任用!此用其意。匏瓜,一种葫芦。徒悬,白白地挂着。(35)“畏井渫”句:语出《周易·井卦》:“井渫不食,为我心恻。”井渫,把井淘干净。意思是担心淘干净了井却没人吃水。喻指自己恐怕修身高洁而不为世用。(36)栖迟:游息。徙倚:徘徊。(37)忽:迅速。匿:藏。(38)萧瑟:风声。(39)惨惨:暗淡无色。(40)阒:寂静。(41)凄怆:悲伤。(42)忉怛:哀伤。憯恻:悲痛。憯,同“惨”。(43)循:沿着。阶除:指楼梯。除,台阶。(44)怅:惆怅,悲伤。盘桓:徘徊,此指反复思考。反侧:身体翻来覆去。
作品解读
这篇赋主要抒写作者因生逢乱世、长期客居他乡、才能不得施展而产生思乡、怀国之情和怀才不遇之忧,表现了作者对动乱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和平统一的希望,也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心情。全篇抒情意味很浓,“忧”字贯穿全篇,风格沉郁悲凉,语言流畅自然,是建安时代抒情小赋的代表性作品。 这篇赋的一个主要特色是通过色调不同的景物描写烘托作者复杂变化的情感,情景浑融一体。
此赋三段,首段配合"销忧",作者笔下俨然出现一幅沃野图;次段以路遥山高川深之景烘托有乡难归之情;未段以一萧瑟苍凉的薄暮图配合年华流逝、怀才不遇的迷茫、惆怅之情。景物的勾画完全适应情感变化的需要,显示了高超的艺术匠心。结构严谨是此赋的又一特色,这主要表现在首尾的协调有致上。作者以登楼四望销忧发端,以夜半不能寐忧更忧作结,首尾呼应,天衣无缝。总之,此赋情景妙合、用典贴切、文笔简结、结构谨严,脱尽汉赋雕琢堆砌的习套,标志着汉魏抒情小赋在艺术上的完全成熟。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