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第三编>>第二章(2)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


3、向秀

——《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生平简介

  魏晋间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子期。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生卒年不详。少颖慧。与嵇康等友善。向秀本隐居不出,景元四年 (263)嵇康被害后,在司马氏的高压下,他不得不应征到洛阳。后任散骑侍郎,又转黄门散骑常侍。向秀好老庄之学。当时《庄子》一书虽颇流传,但旧注“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作《庄子隐解》,解释玄理,影响甚大,对玄学的盛行起了推动作用。但向秀未注完《秋水》、《至乐》。稍后,郭象在《庄子隐解》的基础上补完《秋水》、《至乐》注释,又加发挥,成为今日所见的《庄子注》。
  什么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魏晋间以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为代表的风流名士,因不满暴政,乃逍遥山林,谈玄醉酒,长歌当哭,不与统治者合作,世称“竹林七贤”。后世画家顾恺之、陆探微等仰慕他们旷达不羁的行径,作有《竹林七贤图》,可惜今已不存。所幸1961年在南京地区的南朝墓室中出土了《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图中的荣启期是春秋时代的名士,他与七贤有共同之处,故被画在一起。全图线条挺劲锐利,是仿顾、陆之作。南京西善桥南朝墓室的画像由200多块墓砖组成,人物形象皆作线雕而凸现在画面上。画家抓刀如笔,准确生动,南壁为嵇、阮、山、王四人,北壁为向、刘、阮、荣四人。人物之间以银杏、垂柳、松槐相隔。八人均席地而坐,但各以一种最能体现自己个性的姿态来表现,有的抚琴啸歌,有的颌首倾听,有的高谈玄理,有的舞弄如意,人人宽衣博带,孤傲高雅;崇尚老庄之情,追求个性之心,溢于画面。士族知识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画像砖上得到充分地表现。

阅读作品

《思旧赋[并序]》  

【提示】
  这篇赋体文是魏晋时期的文学家向秀为怀念故友嵇康和吕安所作。此赋分为“序言”和“正文”两部分,字里行间直陈直叙,除了对亡友的沉痛悼念之外,对当时黑暗政治难以明言的悲愤也流露其中。可谓情真语切,悲愤交加,寓情与景,寄意遥深。
  “序言”写向秀自己经过旧庐时闻邻人笛音,不禁忆起嵇康之死及其死前弹琴的模样。“临   总之,《思旧赋》以含蓄的笔法,表述对友人的深情厚意。用简短的笔墨,隐晦曲折的表达自己哀伤激愤之情。尤其是“山阳邻笛”的典故,哀怨愤懑,情辞隽远,已经成为后世文学审美的意象之一。

4、陶渊明

精读作品

(1)《归去来兮辞[并序]》(1)

【原文】

  [原序](2)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3),缶并 无储粟(4),生生所资,未见其术(5)。亲故多劝余为长吏(6),脱然有怀(7),求之靡途(8)。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9)。于时风波未静(10),心惮远役(11)。彭泽去家百里(12),公田之利,足以为酒(13),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14)。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励所得(15);饥冻虽切,违己交病(16)。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17);于是怅然慷然,深愧平生之志(18)。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19)。寻程氏妹丧于武昌(20),情在骏奔(21),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22)。乙巳岁十一月也(23)。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24)?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25)?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6)。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7)。舟遥遥以轻飏(28),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29),恨晨光之熹微(30)。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31)。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32)。携幼入室,有酒盈樽(33)。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4)。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35)。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36)。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37)。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38)。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39)。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40)。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41)!悦亲戚之情话(42),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43)。或命巾车(44),或棹孤舟(45)。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46)。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47)。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48)。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49)!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兮欲何之(50)。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51)。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52)。登东皋以舒啸(53),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54)!

作品解读

——归去来兮!

  辞前有序,是一篇优秀的小品文。从“余家贫”到“故便求之”这上半幅,略述自己因家贫而出仕的曲折经历。其中“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及“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写出过去出仕时一度真实有过的欣然向往,足见诗人天性之坦诚。从“及少日”到“乙巳岁十一月也”这后半幅,写出自己决意弃官归田的原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是弃官的根本原因。几经出仕,诗人深知为“口腹自役”而出仕,即是丧失自我,“深愧平生之志”。因此,“饥冻虽切”,也决不愿再“违己交病”。语言虽然和婉,意志却是坚如金石,义无反顾。至于因妹丧而“自免去职”,只是一表面原因。序是对前半生道路的省思。辞则是渊明在脱离官场之际,对新生活的想象和向往。
  《归去来兮辞》是辞体抒情诗。辞体源头是《楚辞》,尤其是《离骚》。《楚辞》的境界,是热心用世的悲剧境界。《归去来兮辞》的境界,则是隐退避世的超越境界。中国传统士人受到儒家思想教育,以积极用世为人生理想。在政治极端黑暗的历史时代,士人理想无从实现,甚至生命亦无保障,这时,弃仕归隐就有了其真实意义。其意义是拒绝与黑暗势力合作,提起独立自由之精神。陶渊明,是以诗歌将这种归隐意识作了真实、深刻、全面表达的第一人。《归去来兮辞》在辞史和文学史上的重要意义,即在于此。
  在两宋时代,《归去来兮辞》被人们所再发现、再认识。欧阳修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宋庠说:“陶公《归来》是南北文章之绝唱。”评量了此辞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李格非说:“《归去来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朱熹说:“其词意夷旷萧散,虽托楚声,而无尤怨切蹙之病。”(上引文见陶澍集注本)则指出了此辞真实、自然、冲和的风格特色。宋人这些评论,是符合实际的。

5、鲍照

  鲍照(?~466),南朝宋文学家。字明远。本籍东海(治所在今山东郯城);一说上党(今属山西),可能是指东海鲍氏的祖籍。他的青少年时代,大约是在京口(今江苏镇江)一带度过的。宋文帝元嘉十六年(439),鲍照20多岁时,为了谋求官职,去谒见临川王刘义庆,献诗言志,获得赏识,被任为国侍郎。刘义庆在这一年任江州刺史,他也在同年秋到江州赴职。元嘉二十一年(444),刘义庆病逝,他也随之失职,在家闲居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做过一个时期始兴王刘□的侍郎,在刘□和太子刘劭一起谋杀宋文帝之前,他已离去。宋孝武帝刘骏起兵平定刘劭之乱后,他又出任过中书舍人、秣陵令等小官。孝武帝大明五年(461),做了临海王刘子顼的幕僚,次年,子顼任荆州刺史,他随同前往江陵,任刑狱参军等职。孝武帝死后,明帝刘□杀前废帝子业自立,子顼响应了晋安王子勋反对刘□的斗争。子勋战败,子顼被赐死,鲍照亦为乱兵所害。鲍照一生沉沦下僚,很不得志,但他的诗文,在生前就颇负盛名,对后来的作家更产生过重大影响。他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诗、赋、骈文都不乏名篇,而成就最高的则是诗歌,其中乐府诗在他现存的作品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且多传诵名篇。最有名的是《拟行路难》18首。鲍照的集子有南齐永明年间虞炎奉文惠太子萧长懋之命所编10卷。现存鲍照集以《四部丛刊》影印明毛□校本《鲍氏集》为较早。明代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鲍参军集》为最流行。鲍照集的注释,始于清末的钱振伦,他的注本没有来得及刊行。近人黄节在钱注基础上作了补注,称《鲍参军诗注》,今人钱仲联作《鲍参军集注》,附有《鲍照年表》。

精读作品

(1)《芜城赋》(1)

【原文】

  渳迤平原(2):南驰苍梧涨海,北走紫塞雁门(3)。柁以漕渠,轴以昆冈(4)。重关复江之奥,四会五达之庄(5)。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车慧 ,人驾肩(6)。廛閈扑地,歌吹沸天(7)。孳货盐田,铲利铜山(8)。才力雄富,士马精妍(9)。故能侈秦法,佚周令,划崇墉,刳浚洫,图修世以休命(10)。是以板筑雉堞之殷,井幹烽橹之勤(11),格高五岳,袤广三坟(12);崪若断岸,矗似长云(13);制磁石以御冲,糊赪壤以飞文(14)。观基扃之固护,将万祀而一君(15)。出入三代,五百余载,竟瓜剖而豆分(16)!

  泽葵依井,荒葛罥涂(17)。坛罗虺蜮,阶斗麕鼯(18)。木魅山鬼,野鼠城狐,风嗥雨啸,昏见晨趋(19)。饥鹰砺吻,寒鸱吓雏(20)。伏暴藏虎,乳血飡肤(21)。崩榛塞路,峥嵘古馗(22)。白杨早落,塞草前衰。稜稜霜气,蔌蔌风威(23),孤蓬自振,惊沙坐飞(24)。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25)。通池既已夷,峻隅又已颓(26),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凝思寂听,心伤已摧。

  若夫藻扃黼帐,歌堂舞阁之基(27);璇渊碧树,弋林钓渚之馆(28);吴蔡齐秦之声,鱼龙爵马之玩(29):皆薰歇烬灭,光沉响绝(30)!东都妙姬,南国佳人,惠心纨质,玉貌绛唇(31),莫不埋魂幽石,委骨穷尘(32);岂忆同輦之愉乐,离宫之苦辛哉(33)!
  天道如何?吞恨者多(34)!抽琴命操,为芜城之歌(35)。歌曰:"边风急兮城上寒,井径灭兮丘垅残(36)。千龄兮万代,共尽兮何言(37)!"

作品解读

  这篇赋通过对一座历史名城昔盛今衰的描写,抒发千秋万代盛衰无常的感慨。这篇赋的突出艺术特点是巧妙地运用盛衰并置的对比和高度的夸张以渲染气氛。从赋题看,本文的中心点是写"芜",但为了加强艺术感染力,作者却从广陵昔日之盛写起,有意为后文的写芜张本蓄势,在强烈的对比中造成鲜明的印象。赋文虽借鉴了汉代京殿苑猎赋善铺张重夸饰的特色,但由于作者是用粗线条的笔法勾画相反的事物,避免了汉赋堆砌板滞的流弊,而收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另外,赋最后的"芜城之歌",安排得颇具匠心,既揭示了主题,又具"妙声绝而复寻"的艺术魅力。

[上一页][返 回][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