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多电子原子的能级

 在氢原子中,轨道能级(图1-10仅取决于主量子数.

n不同、l相同时,n越大,离核越远,受核引力越小,能量越大(1-11)。例如

E(1s)<E(2s)<E(3s)

E(2p)<E(3p)<E(4p)

在多电子原子中,由于电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吸引某一电子的正电荷已不再与核电荷相等。在多电子原子中吸引某一电子的净的正电荷作用称有效核电荷,用符号Z*表示:

                  Z*=Z-s

 式中Z为核电荷(原子核内质子数),s为屏蔽常数。可以用中心势场模型(1-12)来理解在多电子原子中的电子对某一电子的屏蔽效应。n越大,电子离核平均距离越远,原子中其他电子对其屏蔽作用越大,即s越大,Z*越小,E越高。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

E=13.6(Zs)2/n2=13.6Z*2/n2(eV)

屏蔽常数的估算法(Slater方法)适用于n4的情况。

(1) 将电子分组:(1s) (2s, 2p) (3s, 3p) (3d) (4s,4p) (4d) (4f)..……

(2) 外层电子对内层电子没有屏蔽作用,s=0;

(3) 同一组, s =0.35(但1s, s=0.30;

(4) (n-1)组对ns,nps =0.85; <(n-1)的各组对ns,nps =1.00

 

(5) 位于ndnf左边各组对nd,nf s =1.00

 

请计算基态钾原子的4s3d电子的能量(例一

.

  练习

一般来说,当n大于3(n=3,4,5,6),外层电子由于角量子数l不同引起的能量差别相当大,以致能使nd的能量超过(n+1)s,产生所谓能级交错现象,例如,电子填充的次序是先4s3d4p,即4s3d4p。可以用屏蔽效应和钻穿效应(1-13)来解释这种能级交错现象。

(1)屏蔽效应:

其它电子对某个选定电子的排斥作用,相当于降低部分核电荷对指定电子的吸引力,称为屏蔽作用。其他电子的屏蔽作用对选定电子产生的效果叫做屏蔽效应。

(2)钻穿效应:

由于电子的角量子数l不同,其几率的径向分布不同.电子钻到核附近的几率较大者受到核的吸引作用较大,能量较低。由此导致的能量不同的现象,称为电子的钻穿效应。

                                                                       

        练习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