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位置…第三章…第二节  共轭效应
 

 

第二节 共轭效应

 

    一.共轭体系

    共轭体系的类型一般常见的有下面几种:

1-共轭体系

    由单键双键交替排列组成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不只双键,其他键如叁键也可组成-共轭体系,例如:

    2-共轭体系

    具有处于轨道的未共用电子对的原子与键直接相连的体系,称为-共轭体系。如氯乙烯就属于这一类-共轭体系,当氯原子上的轨道的对称轴与键中的轨道对称轴平行时,电子发生离域。

    由于氯原子轨道的占有电子是电子对,这样-共轭体系是三个轨道四个π电子,因此氯乙烯是多电子共轭体系,电子云转移的方向是移向双键的,一般如下表示:

    正是因为-共轭效应的结果,氯乙烯键长有平均化的趋势;与氯乙烷相比偶极矩也出现反常;而且在与不对称亲电试剂的加成反应中也符合马尔柯夫尼克夫(Markovnikov)规则。

属于这类-共轭体系的主要还有:

    羧酸为什么具有酸性?苯胺为什么比脂肪族胺碱性弱?酰胺为什么碱性更弱?羟基连在苯环上为什么就与醇明显不同?这些都起因于-共轭效应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如烯丙型的正离子或自由基也与此类似,不同的是它们是缺电子或含有孤电子的-共轭体系:

因此烯丙型的正离子或自由基相对比较稳定,这是由于-共轭效应分散了正电荷或孤电子性的结果。

    3共轭(超共轭)体系

    除了--典型的共轭体系外,有些键和键,键和轨道,甚至键和键之间也显示一定程度的离域现象,而组成共轭体系,一般称为超共轭(hyperconjugation)体系。例如不同的烷基苯,从一般诱导效应的概念考虑,当烷基连在苯环上,即连在杂化碳原子上时,与氢比较应呈现供电的诱导效应,而且诱导效应强度的次序应为叔>>伯,对苯环在亲电取代反应中活性的影响似乎也应为:

从烷基苯在气相中测定的偶极矩的数据看,是符合上述烷基诱导效应规律的。

            μ=070D       μ=065D      μ=058D      μ=038D

但进行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如溴代时,得到的结果却恰恰相反。

  相对速度       340     290           180             110      1

这里烷基对苯环亲电取代反应活性的次序实际为:

这样的结果与一般供电诱导效应的设想是相矛盾的,必然存在其他影响因素,主要是存在键与键的离域,也即超共轭效应。甲苯有三个键与苯环体系共轭,乙苯只有两个,异丙苯只有一个,而叔丁基苯则没有键与苯环共轭,因此得到上述相对速度的顺序。

丙烯的不对称加成所以符合马氏规则,主要也是由于超共轭体系离域的结果。

二.共轭效应

    在共轭体系中,电子云不再定域在成键原子之间,而是围绕整个分子形成了整体的分子轨道。每个成键电子不仅受到成键原子的原子核的作用,而且也受分子中其他原子核的作用,这种现象称为电子的离域(delocalization),这种键称为离域键,因而分子能量降低,体系趋于稳定。由此而产生的额外的稳定能称为离域能(也叫共轭能或共振能)。包含着这样一些离域键的体系通称为共轭体系,在共轭体系中原子之间的相互影响的电子效应称为共轭效应(conjugative effects)。13-丁二烯在静态时的共轭效应,由于电子离域的结果,单键不再是一般的C-C单键,而表现为键长平均化的趋势,即在C-2C-3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轨道交盖。从分子轨道理论的成键轨道考虑,C-2C-3之间也有一定程度的成键成分。

 

本节共 2 页  1  2

 

 

版权所有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