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

  演示实验: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混合物和纯净物。分子运动。质量守恒定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催化剂。燃烧。溶液。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过滤。结晶。风化。潮解。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金属活动性顺序。PH——酸碱度的表示法。空气的成分。氧气的性质和实验制法。氢气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室制法。灭火。甲烷的性质。铁的性质。酸的性质。碱的性质。盐的性质。化学肥料。

  学生实验:

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化学变化的现象(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沉淀和气体)。

分子运动(气体和溶质的扩散)。

粗盐提纯。

氧气的制取和性质。

氢气的制取和性质。

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配制。

酸的性质。

碱和盐的性质。

  实验习题。

选做实验或专题调研:

水样、土样酸碱性的测定。晶体的制备。

不同温度下KNO。的溶解度测定,并绘制溶解度曲线。

溶液的导电性。

几种盐的鉴别。

木炭或活性碳的吸附作用。

几种常见有机物的简易鉴别。

从氯酸钾制取氧气的残渣中回收二氧化锰。

用废干电池锌皮制取硫酸锌晶体。

自制酸碱指示剂。

  趣味实验。

配合乡土教材的实验。

钢铁制品锈蚀条件的探究。

调查常见的食用膨化剂的化学组成。

凋查学校或住处附近的污染状况。试分析原因,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

调查本地农村常用化肥、农药的化学成分,结合使用的注意事项分析利弊。

教学要求

  1.使用仪器的技能

  2. 实验操作的技能

  3. 对于上述表中所列的仪器除要求练习或初步学会其操作技能外,还要求了解仪器的名称、图形、用途和操作原理。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鉴别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盐酸、硫酸;碳酸盐;

  初步学会用指示剂鉴别酸溶液和碱溶液。

  要求学生初步学会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初步的结论,并如实书写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安全操作。

三、课时安排

根据课程计划的规定,“六?三”学制学校在初三开设化学课,每周3课时,一学年总计96课时/五四”学制学校在初三和初四开设化学课,每周各2课时,两学年总计132课时。“五。四”学制比“六?三”学制初中化学多36课时。

两种学制的教学内容(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范围和深度基本一致。由于“五四”学制初三化学课和物理课同时开设,化学课用到的有些物理基本概念,如沸点、熔点、密度、压强等,可能物理尚未讲到,需要在化学课中作简单介绍。因此,教材编写和教师讲授时都要充分注意这个词汇“五.四”学制的化学教学,应讲授更多的选学内容,安排更多的选做实验,在理论联系实际、实验技能和培养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可比“六三”学制稍高。

“六三”学制初中化学课时建议安排如下:

讲课63课时

学生实验15课时

乡土教材教学、机动和复习 18课时

合计96课时

“五四”学制初中化学课时建议安排如下:

讲课 78课时

学生实验26课时

乡土教材教学、机动和复习28课时

合计132课时

[上一页|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