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首位。在此观念指导下,教学采用较为开放的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较以往相比也更加灵活。这些教育活动为世界各国教育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示。我国在80年代提出的素质教育强调尊重人先天的差异性,通过合乎规律的教育和教学,使儿童得到全面、自由、健康、活泼的发展。

3.个性发展。人人生而不同。个性发展就是打破应试教育下“大一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反对将人“制造”成统一规格的产品,主张教育要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并为他们提供尽可能丰富的发展空间。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需要即人的本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人的本性也应该是千差万别的。教育要使每个儿童都合乎人性地发展,就必须要考虑学生的个体需求。教育要以对学生的基本发展要求作为教育底线,同时为每个人的个性发展提供制度空间。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可以把教学和教育的所有规律性都机械地运用到他身上的那种抽象的学生是不存在的。因为个体本就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已有基础、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都有很大的差异。素质教育主张学校要为儿童提供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包括教育制度和环境设施等。因为没有制度(主要是全面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作保障,个性发展只能是空谈。

4.全体发展。在应试教育理念的统治之下,只有少数“尖子生”方能获得升学的机会,大多数学生被淘汰出局,学校成了缔造失败者的场所。全体发展就是“不让一个儿童掉队”,让每个儿童都能在教育中获得进步。全体发展包含一种公平的理念。素质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公平性,强调为所有学生包括后进生提供合乎其发展需要的教育。

5.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对于教育来说,是指人的学习活动的可持续性。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习作为获取知识、改良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命境界的一种活动,在实现阶层流动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原来阶段性的学习将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要。于是,终身学习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为世界各国所倡导。教育作为有组织地促进人发展的活动,应在促进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习惯上起到关键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创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口号,学习成了时代发展对人的基本要求。于是,人们在“学习”的界定上也更注重行为的持续性和长时段性:学习是指人在一生中主动地、有意识地获取知识的行为。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