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曾在实践中陷入误区:有些学校把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和少数学生的文艺表演看作素质教育的主要形式,而课堂教学却被忽视了;有些教师则将课堂讲授作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不考虑讲授内容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哗众取宠,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气氛;甚至有的学校闹出“上午开展应试教育,下午进行素质教育”的笑话来。有些学校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教师聘任制,对教师一年一聘。如此短的周期,能有什么教育成效?教师只能是“扎扎实实地抓一抓应试教育”,在分数上下点功夫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人,而人的成长周期长,见效慢,内隐性强,很难在短时间内用量化的方式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面对一年一聘的压力,教师不把压力转嫁给学生,还有别的选择吗?有些家长对素质教育不理解,在实践中抵制素质教育的实施,表现为学校减负,家长加负;学校放弃按成绩排名的做法,纵向评价儿童,家长却相信不打不成材。类似的例子不少,但经过决策的疏导以及理论者对素质教育理念的阐释,素质教育在实践实施中已经步入了健康运行的轨道。素质教育理念经过几年的推行,使旧的不合理的教育实践有了很大的改观。课堂教学改变了死气沉沉的局面,焕发了应有的生命活力,教育活动也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在杭州市天地实验小学出台了一项关于“教学回避”的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当教师因家庭突发事件或受外来刺激,或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难以排解的矛盾,或在处理与教师、家长的矛盾中矛盾激化,或在教学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干扰等导致情绪失控时,可申请教学回避。程度较轻的,可暂时回避教学现场,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如果情绪过于低落或激动,学校可放假半天,让其用听音乐、看书、外出散步、找人倾诉等方法调控心态,情绪稳定后再进行教学工作。这是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改变了以往以“工作”为本的管理理念,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管理。此外,应当注意的是,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素质教育,社会各界和学生家长必须理解素质教育理念,支持和协助素质教育的推行,只有三者形成了合力,才能有效地克制教育中压抑人的各种做法,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