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关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的启示

多尔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中,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是交叉与融合的关系,课程与教学没有明显的界线。而在传统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课程普遍持一种固定化的理解,认为课程和教学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说到课程主要是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制订,内容的选择和编排;而谈到教学,则是指课程的实施过程,涉及教师的行为和教学方式方法等,二者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固守着不可逾越的、明晰的界限。其结果是造成课程设计与课程实践的持久隔离,因而常常难以达成课程编制的预期效果。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极为密切。课程目标在一般意义上总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它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寻求;教学一方面进行着课程的实践,另一方面也是在解读和建构着什么是课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中,强调统筹考虑课程目标、内容的改革与相应的教学改革,关注课程设计与教学活动的相互作用,以整合的教育模式改革目前现实中相互割裂的状态,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4.关于课程内容的启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认为,现代主义将课程内容视为“是什么”的隐含表现,而后现代主义视其为一个及物动词,可能“是什么”。因此,课程的学习者需对所研究的材料有足够的了解,并有足够的信息,既能解决、解释、分析和表达所呈现的材料,又能以富有想象力和离奇的方式与那些材料游戏。这种理论启示我们,课程内容应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且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堂气氛,课程作为一种转变性过程需要对话,更需要教师用隐喻而非用逻辑激发对话。因隐喻比逻辑更为有效,它是生产性的,常帮助我们看到我们所没有看到的。“隐”是开放性的、启发性的、引发对话的;逻辑是界定性的,常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我们已经看到的,它旨在结束和排除。我们需要创造性想象也需要逻辑界定,既需要生产也需要结束。教师要以一定的描叙方式讲解课程,从而鼓励学生与我们共同研究,透过与课文对话探讨各种可能性,并鼓励学生自由地透过相互作用发展他们自己的课程。

5.关于课程评价的启示

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评价模式不再以偏离规范和标准的程度——一种欠缺的概念,而是以生产的质量——一种启发性的、不易于测量的概念——来衡量。”① 在现代范式中,科学、真理、规范,被膜拜成为绝对的权威,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表现在课程中,就是以对学科知识(科学真理的代表)学习的好坏作为学生学习评价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偏重考察学生对书本原有知识的遵循能力,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更忘却了学生作为一个主动的、活泼的个体所具有的情感体验、价值兴趣等。多尔的课程理论启示我们,应该摒弃以标准的智力测验和学生学科成绩考核为重点的评价观,树立多元灵活的评价机制,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多种不同的实际生活和学习情景下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评价,确实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出初步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使评价成为促进每一个学生充分、自由、个性发展的有效手段。

1  2  3


小威廉姆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