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第三章第三节
|
(2)连续发展性原则 连续发展性原则,就是编排课程体系时,概念与概念之间、概念体系与概念体系之间应有心理发展层次及认识水平上的连续过渡,同时还应有更高层次的发展。连续以发展为目的,发展以连续为途径。 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在编排知识体系时,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过渡应该是连续的,对那些抽象程度较高的理论要先渗透,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来处理,这是连续的一面。同时,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心理向更高的层次发展,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这是发展的一面。人类的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理论,又回到实践,再进行新的认识,这一不断向前发展的过程本身也证实了这种既连续又发展的规律性。数学科学也不例外,新的概念及理论总是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经一定时期的积累,在新的需要下诞生的,没有这种积累就不可能有新的认识层次上的理论。因此,按连续发展的观点,编排中学数学课程体系是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人类认识规律的一致要求。不仅如此,连续发展性原则也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统一性原则得到实施的保证。由于有了连续性要求,采取了螺旋上升的方式,使得课程体系易于从整体上组织,渗透现代数学的统一的思想方法。 例如,日本《新数学》教材较好地处理了连续与发展的关系。这本教材在有理数之加入了“字母和式子”一章,着重强调了各种数量的代数表示法,为接下来学习“方程和不等式”作了必要准备,使数与式的发展连续地进行。 (3)应用性原则 应用性原则就是编排中学数学教材体系时,应尽可能地通过已有的理论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展现新的理论知识。如前所述,数学知识结构要求中学数学课程体系贯彻应用的广泛性原则;人类认识过程中需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达到认识的最终目的;学生心理发展的巩固性原则强调课程体系应安排知识及基本思想方法的应用,并且知识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因此,应用性原则是“三个结构”的统一性要求。 数学,由于它的理论的抽象性、系统性较强,很难使每一个概念、定理(公式)有其现实的应用。但数学理论的系统化特点又为教材体系贯彻应用性原则提供了途径,即原有的理论在新的知识的学习中应用、深化,新的理论在原有知识的应用中产生。因此,课程的某些概念体系是否与其它概念体系形成系统的联系,是检验课程体系是否贯彻应用性原则的标志之一。 应用性原则不仅是“三个结构”的统一要求,而且也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必要措施。数学素质具体地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理解和记住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是能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三是具有一定的探索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态度。而所有这些都必须以应用的措施为其实现的必要条件。应用知识可以使认识深化,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提供知识在头脑中再现的机会,得到巩固。 现行统编教材在讨论了函数的描述性概念、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之后,立即用函数的观点与这些函数的性质讨论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及方程的解的问题,就是贯彻应用性原则的实例之一。既应用了函数的理论,又学到了不等式的解法,并使这两部分内容自然的连接起来。 又如,《中学数学实验教材》在有理数的学习中,突出了数的运算律,在其后学习方程理论之前虽然没有安排多项式的运算理论,但只应用运算律就得到了解方程的原理。既应用了数学的理论,又找到了解方程的本源,展现了解方程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形式化程度较高的多项式运算理论提供了感性材料。 (4)思想性原则 所谓思想性原则,就是在体系上应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数学理论的思想脉络,使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认识数学的内在规律。 数学是按演绎体系展开的,反映到课程体系上就是应遵循逻辑性原则。若教材只是记载结果性数学知识,那么,教材就象一本字典或手册,对学生来说毫无探索意义。数学科学的历史告诉我们,在演绎体系背后存在着大量的丰富事实,在知识内容的展现上应当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认识结构来说,学生自己的探索是最好的“实践”。从学生心理发展来说,其动力在于学生心理发展的内驱力,而基于观察、分析、联想基础之上的探索是增强内驱力的有利措施。因此,思想性原则是数学知识结构、认识结构和心理结构的一致要求。 现行统编教材渗透了集合对应思想作为贯穿中学数学课程的思想脉络。从集合对应出发,导出映射,根据映射定义函数概念,而方程和不等式又可用函数观点来看待,体现了思想性原则。 还应指出的是,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内容选择的衔接性原则,实际上在体系编排上也有这一要求。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体系的编排;反之,一定的体系也影响到内容的取舍。
|